◎延玲珍/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 前好消息電視台家庭事工部主任
Q:很多孩子覺得自己不受父母的重視,好像他是「垃圾桶撿來的」,心裡面有一種「沒有人要的情結」,這該怎麼辦?
A:華人父母,往往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或自己不夠成熟,甚至因為自己生命中有太多虧欠,以至於在話語上犯了罪,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覺得自己是「垃圾桶撿來的」,從小沒有把好的種子放在他心裡。這樣的孩子,年紀越小,父母想拔除還容易些,如果孩子大了,又無法體諒父母親在他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苦,有可能會憎恨父母。因此,所有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反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曾經在言語上傷害了孩子。然後儘早讓自己透過觀察、學習、成長,彌補曾經犯下的過錯。
但我們也要告訴所有做孩子的,當我們成長之後,要學習去體諒父母,因為做父母是何等不易的事。父母不是完人,不是不會犯錯,我們從小期待父母的原諒,也要學會原諒父母。建議父母應該要多創造與孩子獨處的機會,與孩子有精心時刻,讓孩子可
以單獨與父母用餐,在與父母獨處的時間裡,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如此一來,便可以消弭不必要的「垃圾桶情結」。
A:華人父母,往往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或自己不夠成熟,甚至因為自己生命中有太多虧欠,以至於在話語上犯了罪,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覺得自己是「垃圾桶撿來的」,從小沒有把好的種子放在他心裡。這樣的孩子,年紀越小,父母想拔除還容易些,如果孩子大了,又無法體諒父母親在他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苦,有可能會憎恨父母。因此,所有做父母的應該好好反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曾經在言語上傷害了孩子。然後儘早讓自己透過觀察、學習、成長,彌補曾經犯下的過錯。
但我們也要告訴所有做孩子的,當我們成長之後,要學習去體諒父母,因為做父母是何等不易的事。父母不是完人,不是不會犯錯,我們從小期待父母的原諒,也要學會原諒父母。建議父母應該要多創造與孩子獨處的機會,與孩子有精心時刻,讓孩子可
以單獨與父母用餐,在與父母獨處的時間裡,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如此一來,便可以消弭不必要的「垃圾桶情結」。
取自好消息雜誌 2015/12 2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