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金色年華系列
省思籌謀,起而行動 (二)
(真愛團隊分享 林敏雯整理)
瞻望金色年華:養生/醫療
■葛原隆醫師
疾病壓縮論
何謂保健?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美國史丹佛大學一位醫師提出「疾病壓縮論」的觀念。他指出,若能把重大疾病發生的年齡,延後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並壓縮疾病過程的時間,會減少許多痛苦和醫療費用。根據美國新英格蘭百歲人瑞俱樂部統計,許多百歲人瑞在人生最後階段,從生病到死亡,時間在一個月以內,有些人甚至是幾個星期。
我的岳父吳震春醫師,向來健康狀況良好,在去世前一個月才發現患了末期癌症。身為醫師,他很清楚化療對身體的傷害,因此拒絕接受任何積極治療。癌症要發展至末期,絕非三兩個月,可以推測他的癌症可能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但由於身體素來健康,雖患了肝膽管的癌症,肝功能仍然不錯。直到過世前,生活品質都還很好,總共只在我家中接受了三個星期的安寧照顧。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位馬拉松選手,一次患了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引發肺炎。因為感染相當嚴重,以致呼吸困難,甚至需要插管。插管效果不彰,最後用了人工呼吸器。一般使用人工呼吸器到十八天以上,存活率就大大減低。然而這位馬拉松選手在用了三十天呼吸器之後,竟然康復了。主要原因是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有足夠的修復能力。
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大部分人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間,各種健康指數便開始下降,包括肌肉的耐力、體力,和肺活量等等。縱使如此,我們還是能藉由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盡量減緩下降的趨勢。
良好的健康習慣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牙齒保健。
南加州大學曾進行一項對雙胞胎的研究,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兩人中一個注重保護牙齒健康,另一個卻忽略口腔保健。後者發生心臟病、中風和老年失智的比率,要比前者高出兩三倍。
為甚麼牙齒對身體健康這麼重要?因為牙齒離腦部很近,一旦牙齒有了慢性發炎,很快會進入血液中,再透過心臟傳送到腦部。因此養成食後以牙線剔牙和刷牙的習慣,好好照護牙齒,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肺活量也很重要,因為氧氣從肺進來,所以需要常到戶外有新鮮空氣的地方做深呼吸。還有排泄功能要正常。吃進去的東西,在未消化、吸收、排泄之前,這些留在大腸裡的東西含有許多有毒物質,在體內留得越久,對大腸刺激就越久,容易造成大腸的憩室,導致發炎,嚴重的話還會破裂。有毒物質在大腸裡,最終導致大腸癌。有毒物質被吸收,增加肝臟的負荷。排便正常也不至有痔瘡、高血壓、膽結石、腎結石,膽固醇也會下降。
排便與運動量有密切關係,運動會帶動腸蠕動。西醫通常都建議手術後第二天便下牀走動,好加速排氣。年齡增加,運動量減少,纖維攝取量也減少。所以不妨改食糙米,好增加纖維攝取量。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John Glenn)四十歲時第一次上太空。當他七十七歲再次上太空時,多帶了一樣東西,就是纖維素(Metamucil),好幫助排便。這在日本被稱為「大腸清潔劑」,可促進腸子蠕動。
預防、治療老年疾病
老年人常發生的疾病有憂鬱症、失智症,與癌症。目前對這三種疾病的預防及治療資訊相當豐富,無論是中壯年族群或已進入金色年華的長者,都應該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在平日生活中便著眼保健預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憂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四十歲,然而高齡人口盛行率高達25%,而臺灣甚至有72.1%的老人顯示老年憂鬱症症狀。六十歲以上患阿茲海默症(即老人失智症)的約有1%,到了八十歲,患病人口增加至近20%。雖然這些疾病與年齡有極大關係,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減少患病機會,或延緩發病時間。
目前癌症醫療已有長足進步,初期癌症接受正確治療後,90%以上的病人有痊癒的機會。加上防患於未然的檢測項目日益增多,已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良效。
事先簽署臨終醫療指示
「善終」已成為醫療觀念中一大主流。臺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囑託孩子,若有一天他沒有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他。他想要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想臨終時還要切氣管、插胃管、尿管,走得牽牽絆絆。他認為多維持幾天的生命也無法增加生命的色彩,什麼升血壓器、洗腎機、人工呼吸器⋯⋯,這些維生機器都不要用。對已近生命終站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無意義的治療。臺灣陽明大學附屬醫院加護病房的一位醫師曾表示,醫療的本質在行善,而非傷害。能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善終,是醫師所能給予的最大禮物和承諾。很多人在長輩病危時送到醫院,要醫師盡力搶救,腦死後再靠機器維生,這樣活著還有甚麼意思,有甚麼尊嚴?
一位老校長因無法呼吸送醫急救,即使插管仍舊腦死,靠呼吸器苟延殘喘,家人的探望也漸漸減少。醫師對他的兒子說,老人家這樣活著很辛苦。兒子竟然回答,父親每月的退休金在扣除醫療花費後,還是一筆不少的錢,躺在那裡的父親比他這為生活到處奔波的中年兒子「賺」得更多,因此還是划算!人活到這步田地,還談得上甚麼生命尊嚴、生活品質?
目前在臺灣已開始倡導不做非必要的急救,不做無效的急救,也宣導中止急救自願書的意義,美國許多家庭科醫師也會主動詢問病人是否已備妥中止急救文件。世事難料,中壯年人不妨早早準備好,無論何時面臨上述關頭,皆可讓家屬和急救醫師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願,而不需要在情緒與責任的重大壓力下,做出違背本人意願的醫療處治。
瞻望金色年華:興趣/休閒
■顏宏惠老師
先決定態度
人生可用兩句成語來形容─「不了了之」,和「不虛此行」。在探討休閒與興趣前,需要先看看自己目前的景況是哪一種,並找出從「不了了之」到「不虛此行」的途徑。
以登山健行來比喻。登山健行,必定包括上山和下山的路程,人生亦然。上山的路為成家立業,從求學、就業,追求身分、地位,到進入婚姻後養兒育女,這是人生的第一階段。上山時通常臉朝下,注意路面的岐嶇不平,避免失腳滑跌。
爬了一段路,欣賞了美麗的風景,也覺得累了,便開始往回走。回程時心情放鬆,就會抬頭環顧四周。此時雖是往下走,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身體挺直,頭也抬高,眼界更寬闊。
有些人一路上山,就迷路或墜崖,不了了之;有人上山後還能慢慢下山,不虛此行。關鍵就在知道何時該下山,而不是不斷往前衝。
我有位好朋友,常在教會崇拜結束後一起聊聊,他也常送我果樹苗。但在三個月內,從生病、住院、開刀到過世,才享年六十四歲。還有一對朋友很早退休了,因自己買保險,費用可觀,夫妻倆相約,在拿到美國政府老人醫療保險(俗稱紅藍卡)時,才用省下的醫療保險費去旅行。沒想到紅藍卡尚未拿到,太太就生病過世,相偕出遊的夢想也成泡影。
若是心智和性格能早些成熟,就會想要提早下山。要讓心智和性格早些成熟,不妨自己創業,或擔任主管。從創業中可以學習到,一個人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韌性,因為在磨難中可以學會很多不在其位學不會的品格。一旦成為老闆或主管,擔負起照顧下屬的責任,這樣的壓力會鍛鍊心智成熟。可喜的是,嬰兒潮世代的中壯年人,很多都已有這樣的人生經驗,因此也就不怕選擇退場、樂於享受另一種型態的生活。
中壯年人準備進入金色年華,還需要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些男人大半輩子依賴妻子打理一切,一旦喪偶,就潦倒不堪,身心健康一路走下坡。因此要操練生活技能,包括煮飯、洗衣、整理房子等等。當心智成熟,並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就能比較順利地從上山的衝刺心態,轉變成下山的休閒心態。
觀念與型態
休閒與興趣有兩個觀念,一是中國國畫的留白,一是西方油畫的熱鬧繽紛。進入金色年華時,不要再把生活安排得那麼熱鬧,要像國畫中的留白,空出沉思和回憶的空間,好準備改進。英文中的放慢腳步─slow down,就是形容下山的情景。往下走的過程中,省思上山過程中的經歷,也欣賞曾經錯失的風光。
休閒和興趣大致可分兩種類型。第一是被動享受式的休閒,如參加坊間旅行團、做按摩等,都是接受服務。但是被動的享受久了就感到無趣。第二是主動參與式的休閒和興趣,可以服務、幫助別人。例如真愛全人深度旅遊及真愛的許多事工。如何進入主動式呢?要先尋找意義、激發熱情和蓄積動力,好真正享受「助人為快樂之本」。
■葛原隆醫師
疾病壓縮論
何謂保健?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美國史丹佛大學一位醫師提出「疾病壓縮論」的觀念。他指出,若能把重大疾病發生的年齡,延後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並壓縮疾病過程的時間,會減少許多痛苦和醫療費用。根據美國新英格蘭百歲人瑞俱樂部統計,許多百歲人瑞在人生最後階段,從生病到死亡,時間在一個月以內,有些人甚至是幾個星期。
我的岳父吳震春醫師,向來健康狀況良好,在去世前一個月才發現患了末期癌症。身為醫師,他很清楚化療對身體的傷害,因此拒絕接受任何積極治療。癌症要發展至末期,絕非三兩個月,可以推測他的癌症可能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但由於身體素來健康,雖患了肝膽管的癌症,肝功能仍然不錯。直到過世前,生活品質都還很好,總共只在我家中接受了三個星期的安寧照顧。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位馬拉松選手,一次患了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引發肺炎。因為感染相當嚴重,以致呼吸困難,甚至需要插管。插管效果不彰,最後用了人工呼吸器。一般使用人工呼吸器到十八天以上,存活率就大大減低。然而這位馬拉松選手在用了三十天呼吸器之後,竟然康復了。主要原因是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有足夠的修復能力。
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大部分人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間,各種健康指數便開始下降,包括肌肉的耐力、體力,和肺活量等等。縱使如此,我們還是能藉由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盡量減緩下降的趨勢。
良好的健康習慣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牙齒保健。
南加州大學曾進行一項對雙胞胎的研究,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兩人中一個注重保護牙齒健康,另一個卻忽略口腔保健。後者發生心臟病、中風和老年失智的比率,要比前者高出兩三倍。
為甚麼牙齒對身體健康這麼重要?因為牙齒離腦部很近,一旦牙齒有了慢性發炎,很快會進入血液中,再透過心臟傳送到腦部。因此養成食後以牙線剔牙和刷牙的習慣,好好照護牙齒,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肺活量也很重要,因為氧氣從肺進來,所以需要常到戶外有新鮮空氣的地方做深呼吸。還有排泄功能要正常。吃進去的東西,在未消化、吸收、排泄之前,這些留在大腸裡的東西含有許多有毒物質,在體內留得越久,對大腸刺激就越久,容易造成大腸的憩室,導致發炎,嚴重的話還會破裂。有毒物質在大腸裡,最終導致大腸癌。有毒物質被吸收,增加肝臟的負荷。排便正常也不至有痔瘡、高血壓、膽結石、腎結石,膽固醇也會下降。
排便與運動量有密切關係,運動會帶動腸蠕動。西醫通常都建議手術後第二天便下牀走動,好加速排氣。年齡增加,運動量減少,纖維攝取量也減少。所以不妨改食糙米,好增加纖維攝取量。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John Glenn)四十歲時第一次上太空。當他七十七歲再次上太空時,多帶了一樣東西,就是纖維素(Metamucil),好幫助排便。這在日本被稱為「大腸清潔劑」,可促進腸子蠕動。
預防、治療老年疾病
老年人常發生的疾病有憂鬱症、失智症,與癌症。目前對這三種疾病的預防及治療資訊相當豐富,無論是中壯年族群或已進入金色年華的長者,都應該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在平日生活中便著眼保健預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憂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四十歲,然而高齡人口盛行率高達25%,而臺灣甚至有72.1%的老人顯示老年憂鬱症症狀。六十歲以上患阿茲海默症(即老人失智症)的約有1%,到了八十歲,患病人口增加至近20%。雖然這些疾病與年齡有極大關係,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減少患病機會,或延緩發病時間。
目前癌症醫療已有長足進步,初期癌症接受正確治療後,90%以上的病人有痊癒的機會。加上防患於未然的檢測項目日益增多,已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良效。
事先簽署臨終醫療指示
「善終」已成為醫療觀念中一大主流。臺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囑託孩子,若有一天他沒有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他。他想要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想臨終時還要切氣管、插胃管、尿管,走得牽牽絆絆。他認為多維持幾天的生命也無法增加生命的色彩,什麼升血壓器、洗腎機、人工呼吸器⋯⋯,這些維生機器都不要用。對已近生命終站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無意義的治療。臺灣陽明大學附屬醫院加護病房的一位醫師曾表示,醫療的本質在行善,而非傷害。能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善終,是醫師所能給予的最大禮物和承諾。很多人在長輩病危時送到醫院,要醫師盡力搶救,腦死後再靠機器維生,這樣活著還有甚麼意思,有甚麼尊嚴?
一位老校長因無法呼吸送醫急救,即使插管仍舊腦死,靠呼吸器苟延殘喘,家人的探望也漸漸減少。醫師對他的兒子說,老人家這樣活著很辛苦。兒子竟然回答,父親每月的退休金在扣除醫療花費後,還是一筆不少的錢,躺在那裡的父親比他這為生活到處奔波的中年兒子「賺」得更多,因此還是划算!人活到這步田地,還談得上甚麼生命尊嚴、生活品質?
目前在臺灣已開始倡導不做非必要的急救,不做無效的急救,也宣導中止急救自願書的意義,美國許多家庭科醫師也會主動詢問病人是否已備妥中止急救文件。世事難料,中壯年人不妨早早準備好,無論何時面臨上述關頭,皆可讓家屬和急救醫師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願,而不需要在情緒與責任的重大壓力下,做出違背本人意願的醫療處治。
瞻望金色年華:興趣/休閒
■顏宏惠老師
先決定態度
人生可用兩句成語來形容─「不了了之」,和「不虛此行」。在探討休閒與興趣前,需要先看看自己目前的景況是哪一種,並找出從「不了了之」到「不虛此行」的途徑。
以登山健行來比喻。登山健行,必定包括上山和下山的路程,人生亦然。上山的路為成家立業,從求學、就業,追求身分、地位,到進入婚姻後養兒育女,這是人生的第一階段。上山時通常臉朝下,注意路面的岐嶇不平,避免失腳滑跌。
爬了一段路,欣賞了美麗的風景,也覺得累了,便開始往回走。回程時心情放鬆,就會抬頭環顧四周。此時雖是往下走,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身體挺直,頭也抬高,眼界更寬闊。
有些人一路上山,就迷路或墜崖,不了了之;有人上山後還能慢慢下山,不虛此行。關鍵就在知道何時該下山,而不是不斷往前衝。
我有位好朋友,常在教會崇拜結束後一起聊聊,他也常送我果樹苗。但在三個月內,從生病、住院、開刀到過世,才享年六十四歲。還有一對朋友很早退休了,因自己買保險,費用可觀,夫妻倆相約,在拿到美國政府老人醫療保險(俗稱紅藍卡)時,才用省下的醫療保險費去旅行。沒想到紅藍卡尚未拿到,太太就生病過世,相偕出遊的夢想也成泡影。
若是心智和性格能早些成熟,就會想要提早下山。要讓心智和性格早些成熟,不妨自己創業,或擔任主管。從創業中可以學習到,一個人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韌性,因為在磨難中可以學會很多不在其位學不會的品格。一旦成為老闆或主管,擔負起照顧下屬的責任,這樣的壓力會鍛鍊心智成熟。可喜的是,嬰兒潮世代的中壯年人,很多都已有這樣的人生經驗,因此也就不怕選擇退場、樂於享受另一種型態的生活。
中壯年人準備進入金色年華,還需要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些男人大半輩子依賴妻子打理一切,一旦喪偶,就潦倒不堪,身心健康一路走下坡。因此要操練生活技能,包括煮飯、洗衣、整理房子等等。當心智成熟,並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就能比較順利地從上山的衝刺心態,轉變成下山的休閒心態。
觀念與型態
休閒與興趣有兩個觀念,一是中國國畫的留白,一是西方油畫的熱鬧繽紛。進入金色年華時,不要再把生活安排得那麼熱鬧,要像國畫中的留白,空出沉思和回憶的空間,好準備改進。英文中的放慢腳步─slow down,就是形容下山的情景。往下走的過程中,省思上山過程中的經歷,也欣賞曾經錯失的風光。
休閒和興趣大致可分兩種類型。第一是被動享受式的休閒,如參加坊間旅行團、做按摩等,都是接受服務。但是被動的享受久了就感到無趣。第二是主動參與式的休閒和興趣,可以服務、幫助別人。例如真愛全人深度旅遊及真愛的許多事工。如何進入主動式呢?要先尋找意義、激發熱情和蓄積動力,好真正享受「助人為快樂之本」。
本文整理自國際真愛家庭協會2014年1月8日於洛杉磯核桃市會館舉行的「瞻望金色年華」系列座談第一場,請點連結收聽講座錄音:http://www.familykeepers.org/download2.aspx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77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