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成年挑戰多
█吳瑩瑛
名作家劉墉先生多年前寫了一篇散文,描述一位父親在女兒即將出世前,語重心長地對即將進入青少年尷尬期的兒子解釋手足之情的真諦。他寫道:「手足不但是父母親的延伸,童年記憶的延伸,更是故鄉的延伸。」是的!兄弟姊妹是除了父母之外與我們最親近的人,因此臺灣法律稱兄弟姊妹為「二等親」。上帝真是非常奇妙,祂創造了父母來養育我們,更安排了帶著相近血緣和遺傳因子的同胞手足,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互相陪伴扶持長大。我們理當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情份!不幸的是,兄弟鬩牆、姊妹反目,手足對簿公堂、甚至互相仇殺的悲劇時有所聞,相信不少讀者都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
挑戰 1:錢財糾葛
對策:持守原則,防範未然
建明排行老三,上有兩個姊姊,下有一弟一妹。他們家原是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的模範家庭。70年代初期,幾個兄弟姊妹先後移民美國,並且同住在西雅圖地區。建明和兄弟姊妹們各自發展且經濟獨立,都過著美國白領階級穩定而無憂的生活。手足和第二代之間也都相處融洽,在週末時常常在一起聚餐話家常。
80年代初期,美國的電腦企業正在起飛,當時趕上這班車的,幾乎都訂單不斷,想不賺錢都很難。有一天,身為電腦工程師的姊姊提出,她有個很好的創業機會,雖然可以找到其他人合夥,但是把這賺錢的大好機會讓給別人實在太可惜,還不如讓同胞手足一起分享。兄弟姊妹們聽到有這麼好的事,紛紛將辛苦存下來儲蓄傾囊而出,大夥兒開心地等著賺大錢提早退休。
既是手足,當然彼此信任,所以建明未請會計師或律師擬訂合夥合約。過了幾年,其中有一位配偶提出:是否該有個說明會,讓股東們了解公司的營業狀況,並請專人來做一下記錄,以防萬一?當然這個主意沒有得到其他兄弟姊妹的認同。大家都認為家族的投資是一種感性而非理性的投資,理應全然信任自己的手足才是。
不料幾年下來,建明和弟妺們眼看這個姊姊一家花錢如流水,而且在好幾個美國大都會到處置產,他們才覺得情況不對了。兄妹們推派一名代表要求看公司的帳冊。他們所得到的答案是:「公司沒有帳冊,所有的帳都是請會計師報假帳為報稅用的而已,沒有法律效用。不過,公司運轉順暢,各位不用擔心,明年一定會拿到一筆可觀的報酬。」
無奈一年一年過去,這位姊姊一家繼續揮金如土,其他兄弟姊妹們看在眼裡怨在心裡,苦的是他們連一份像樣的投資證據都無法提供,以致無從追討。
直到有一天,建明的妹夫突然失業,妹妹鼓起勇氣來向那個小時候最疼愛她的姊姊要求現金周轉,沒想到姊姊卻冷冰冰地答道:「喔!要借錢可以,先開出借據再談,目前電腦生意日漸走下坡,我們也很辛苦,你們的投資款項也泡湯了。」
至此,維持了五十多年的手足之情已蕩然無存,令人扼腕!雖然表面上在大型親族聚會中仍然會打打招呼,但內心已形同陌路。
手足之間如此互不來往將近一年多,建明的太太是基督徒,從小接觸福音,更熟悉饒恕的意義。她眼看建明痛苦不堪,幾次想安慰並和他分享饒恕的議題,但建明充耳不聞。
如此看來,本期主題企劃財務篇「防止親人財務衝突五問」中 (文章請點:http://www.familykeepers.org/magazine/Archive/FK092/p03.htm ),溫英幹教教授所教導的「基督徒基本理財原則」、「家庭成員間核心理財原則」等等,真是金玉良言啊!
挑戰 2:老大的救世主心態
對策:謙卑自省,尊重手足
身為老大的惠玲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雖然兄弟姊妹之間都只相差兩歲,但因惠玲聰明伶俐、辦事能力強、自幼就展現領導能力,弟妹們從小總是對她這位大姊惟命是從。
惠玲十歲那年,爸爸被公司派往英國兩年學習新技術,惠玲的祖父母因此也搬到家裡幫忙照顧。惠玲的爸爸在臨上飛機前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女兒:「爸爸將會有兩年遠在國外,家中雖有祖父母和媽媽照顧,但是妳是老大而且已經十歲了,妳一定要幫忙照顧弟妹。爸爸現在鄭重地把這個任務交給妳,爸爸對妳有信心,也知道妳一定會讓爸爸無後顧之憂的,兩年一下子就過去,爸爸就會回來和大家團圓。」
自此惠玲一肩挑起了這副重擔,犧牲了童年,幫忙家中大小事、照顧弟弟妹妹。兩年後,惠玲的爸爸平安回到家中,惠玲理應可以回到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想到心中的重擔卻再也放不下了。
惠玲的老大救世主心態,在兄弟姊妹各自成家後更是變本加厲。惠玲的父母親退休之後,各種生活的安排全由她作主,弟妹們只能順從,兩年一次的全家三代團聚也都由大姊一手包辦,弟妹們若有不同的意見,常常就會引發世界大戰。
這老大姊就憑著「一切都是為父母親著想」的藉口發號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但是對家人付出一切後,親人的抱怨、自己的煩惱和內心衝突,常常讓惠玲痛苦萬分。好好的一家族常常鬧得雞飛狗跳,弟妹們對她敬而遠之,看到大姊就逃之夭夭。惠玲看在眼裏痛在心頭,但是卻已回不了頭。
這種現象一直到惠玲的父母都去世之後才漸漸淡去,但兄弟姊妹的嫌隙已存在多年,漸漸成為他們相處的模式再也無法回到從前。惠玲至此才了解自己架空在「愛」的幌子下,其實隱藏的是那根深柢固的「掌控」和自以為是的救世主心態。
其實,花園裡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百合花不會看到玫瑰含苞待放,就想要去幫助它開花。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一朵花,只要各自開花就可以了。若是動念想要去幫助別人開花,那是自討苦吃,高估了自己也看輕了別人。人人都有上帝所賜不一樣的才能,與其干涉不如肯定,「花若盛開蝶自來,人若精彩天安排」,不是嗎?
這十多年的傷痛在惠玲心中揮之不去,雖然想念弟妹也不情願去修復那破裂的情誼。一直到在母親的葬禮中,親人向母親道別時,惠玲親吻了骨灰罈後,轉身抱住排在她後面的弟妹們,四個手足在母親靈前相擁痛哭。惠玲哽咽地說:「其實我好愛好愛你們喔!」弟妹們也感動得流下眼淚,告訴大姊:「我們都知道啦!大姊,妳看,媽媽笑了。」觀禮的人看到這一幕都感動得頻頻拭淚。
挑戰 3:父母的醫療決定
對策:冷靜商議,親情為上
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中,手足們常因為種種原因而產生或多或少的傷害。這些傷害不會因為大家建立新的家庭而消失,一旦必須和原生家庭的手足一起照料父母時,更容易因為彼此對醫療或錢財分配的不同看法而反目成仇。目前世界各地人口老化,成年兒女間因照顧父母而爭執,已演變成值得關切的嚴重問題。
2012年秋天,雖罹患失智症但一向身體尚稱健康的媽媽,因為肺炎造成肺塌陷而無法自己呼吸。身為醫師的妹夫把媽送到加護病房插管急救,就近照顧媽媽的妹妹起先認為媽媽會好起來,所以沒有通知在美國的弟弟和我。待接到病危通知後,我和弟弟由美國急急忙忙趕回臺灣,會合在臺的兩個妹妹,針對媽媽插管的必要性做評估。
那是一個令我永難忘懷的早晨。媽媽的四個孩子圍在她的病床前,看見她插著兩條管子躺在床上,我們真是心如刀割。想到媽媽在病前就千叮嚀萬囑咐,當她病重時不要動用任何維生的機器,一切自然出自然進,讓她安靜地走入永生。
四個兄弟姊妹中有三個都希望醫師能用嗎啡讓媽媽減輕痛苦,並維持她作人的尊嚴 ,因為我們實在捨不得母親受苦。但是就近照顧媽媽的大妹和妹夫堅決反對幫媽媽拔管,他們認為媽媽的生命是天父所賜,收取的時間也應該由祂來決定。他們更堅持我們作兒女的沒有權利提早結束媽媽的生命。
四個年齡都已超過六十歲的兒女在媽媽病榻前激動地各持己見,沒有人願意讓步。結果是三票對一票。但是負責照顧媽媽十五年的大妹,認為她才有資格決定媽媽的一切醫療安排。最後大妹祭出了殺手鐧,說:「我不贊成你們的意見,但是你們三個都堅持,我也可以合作。請你們現在就把媽媽帶到你們家中,自己請醫師到家中進行拔管的程序,請馬上到樓下辦出院手續,帶媽回家!」
現場頓時一片靜默,過了十多分鐘,媽媽惟一的兒子開口了:「老三是我們四個當中惟一天天照顧媽媽的女兒,我可以了解她下不了這個痛苦的決定,我覺得我們三個沒有權利去逼迫她。我知道我們都是愛媽媽的,誰都不願意看她這樣子活下去,我建議我們三個就退一步,等待妹妹能夠接受我們的決定再來討論吧!」
媽媽又活了一年三個月才平靜地離世。這其間,媽媽若有狀況發生,兄弟姊妹們就會因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而隔空對罵,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一年多下來,兄弟姊妹們個個遍體鱗傷,甚至即使我們回臺探望媽媽,姊妹也是避不見面以免再次造成衝突,同胞手足走到這個地步,真是悲哀。
媽媽過世已經一年多了,我真心切盼手足親情能再如以前一樣的濃郁,但是說出口的重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怎麼也收不回來,受傷的心又如何再度縫補?姊妹間似乎再也嘗不到無話不談的滋味了。
兄弟姊妹們從出生到離開家,日日相處天天見面,無所不談。但是也因為彼此親近熟悉,不需要有任何的隱藏或保留,因此看見的都是互相間最真實平凡的一面。我們要如何珍惜維護這份與生俱來的真情呢?聖經上教導我們要「彼此相愛」,「用愛心互相寬容,總要有溫柔忍耐的心」。當然,已破壞的親情要修補是難上加難,但是兄弟姊妹因著父母而聯繫在一起,只有靠著禱告祈求聖靈幫助,讓我們學會彼此饒恕、學會放下心結,畢竟兄弟姊妹間的那份血緣是無論如何也切不開的。
2016年10月我們四個兄弟姊妹相約在臺灣相聚,一起在宜蘭的民宿住上一個禮拜,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大家互相彌補裂痕並讓誤會冰釋。藉著這七天的聚會和相處,我們努力找回從前純真的手足之情,好讓在天家的爸爸媽媽不再痛心兒女的彼此傷害,能因他們的孩子終於和解而大得安慰。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92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