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天使?
我穿著防護衣,戴著口罩和手套,坐在床前,愣愣地望著液體一滴滴從點滴袋中,順管而下,進入爸爸的血管裡。他正在為生存奮戰,我卻幫不上一點忙。
時值感恩節,在美國正是家人團聚,同享火雞大餐的日子。而我卻是孤伶伶地在醫院隔離病房中,守著昏睡的爸爸。前一天醫生才告訴我,他對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治療反應不佳,他們還在尋找新藥物。
沒有人喜歡在節日提到病和死兩件事,可是它們像躲藏在門後的怪獸,你一開門就迎面撲上來,叫人無路可逃。醫院裡更是充滿了這樣的怪獸。
有人敲門。一名身穿制服,滿臉堆笑,捧著托盤的女孩站在門口。
「他不能吃東西。」我指指病床。
「這是給妳的,」她繼續微笑地說:「妳不介意來一份火雞餐吧?」
當然不介意!在感恩節假日,連醫院餐廳和販賣部也不開門,我們這些病人家屬的處境,比在食物鏈底端的小蝦米還淒慘。
環顧四周,居然找不到任何可以坐下來吃飯的空間,除了廁所。我鑽進去,關上門,把餐盤擺在洗手臺上,人坐在馬桶上,放心大嚼起來。霎時間,火雞肉、洋芋泥、四季豆、南瓜派通通一掃而光。味道還真不差。
我想找方才那個女孩,向她道謝,只見走道上來來往往的都是制服天使,卻沒有一個是她。
我的目光轉向病床,爸爸不知何時醒了,也許是我的心理作用,他的面色透出一絲紅潤。
忐忑不安的家人
雖然多數人都期盼節日的來臨,特別是充滿歡樂、一家團圓的重要節日,如農曆新年、中秋節、聖誕節或美國的感恩節。但是對某些人而言,這些日子往往是壓力最大、最難熬的時刻。
當家中有人生病住院時,家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若依照往常的方式過節,不免想到缺席的親人,也覺得拋下他一個,自己慶祝,於心何忍?一位朋友就曾把年夜飯搬到醫院病房,讓全家大小一道陪伴罹癌的妻子過年,場面十分溫馨。
若家有重症病人,無論怎樣強打精神過節,心中亦難免有幾分隱憂。再加上年節之時,不少醫護人員休假,醫院相對冷清,家屬原本忐忑的心境,又平添了幾許孤寂。此刻如果有人適時給予關懷,必能帶來極大的鼓舞。
撫慰節日悲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果這位親人已不在了,任何有關節日的慶祝活動都可能勾起對逝者的無盡懷思。特別對於最近才遭到喪親之痛的人,節慶假日往往成為一道難關。
很多時候,親友們為了怕刺激家屬的情緒,在事隔一段時間之後,就絕口不提那個不在的人了。也許親友雖然關心,卻不知道該說甚麼,更多的時候是怕說錯話。但是看在家屬的眼裡,就好像那人已經被遺忘了。
其實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讓家屬知道你關心他們,也沒有忘記逝者。具體的作法可以包括-
♥支持:無論家屬決定今年照常過節,還是換一種方式來過,或者根本不過,都要尊重和支持他們的選擇。小時家中遵循傳統,遇有白事就不過年,既不拜年也不受拜。當時的說法是怕犯忌諱,以今天的角度來看,不失為減輕節日悲情(holiday grief)的好方法。在美國多年,也習慣了藉著慶祝節日來紀念逝去親人的方式,譬如在餐桌留下一個空位,或準備一道特別的菜肴。每種過節的方式皆有其特殊意義,我們當尊重家屬的選擇。
♥代勞:也許家屬仍希望保持節日的氣氛和傳統,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年節前的大採購或大掃除這類的事,就可能需要親朋代勞。有一位父親每年聖誕節都會用燈飾把房子內外佈置得五彩繽紛,整條街就數他家的燈最好看。這一年他走了,作母親的提不起精神裝飾房子。鄰居不願孩子們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對父親的美好記憶,就自動幫他們掛燈飾,讓這家人重溫昔日的歡樂。
♥分享:一位失去獨子的父親在網上寫道:「不少朋友給我們送來吃的,卻沒人留下。他們大概以為我們不想被打擾,其實我們寧可和他們一起出去,因為家裡處處都是兒子的影子。」節慶的一個要素是分享。我們不僅分享食物,也分享愛和友誼。哀傷的人希望有人陪伴,我們要分享的就是時間。邀他們一起吃飯,或參加甚麼活動,讓他們感到不孤單。行過流淚谷若能有伴,感受就大不相同。
♥傾聽:當失去親愛的人之後,常會有衝動去找人談那個人,有時還會一再重複地講。此時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傾聽。不一定要說甚麼話,只要耐心聽,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能療癒。如果傾聽者是過來人,就更有幫助。我們常不知道該說甚麼,又怕說錯話,但是對一個受傷的靈魂,默默地傾聽可能是幫他(她)走出哀傷的第一步。
補滿那個圓
時間回到1983年11月,小魏夫婦開車載著我和莉莉同赴史東教授家的感恩節午宴。我們都是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臺灣留學生,史東教授和夫人是我們的接待家庭(host family)。每年的感恩節,史東夫婦都邀請我們去家裡共享火雞大餐,那年也不例外。惟一不同的,就是史東教授不在了,他於三個月前心臟病突發去世。一路上大夥兒一言不發,誰也不知道等會兒該說甚麼。
史東夫人一如往常親切地招呼我們,和我們一一擁抱。餐桌上一如往常擺滿佳餚,我們依次就座。以往都是史東夫婦坐在兩端的主位,客人則分坐兩邊。進餐前大家手牽手,圍成一個圈,由史東教授帶領做感恩禱告。今年大家照例牽起手,史東教授的位子是空的,這個圓缺了一塊。坐在空位兩旁的莉莉和小魏太太不約而同伸出空著的那只手,在桌面上交握,補滿了那個圓。
史東夫人開口禱告:「慈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在過去一年所賜的恩典。雖然法蘭克(史東教授)不在我們當中⋯⋯」她的聲音哽咽了。空氣凝住了,悲傷如鉛塊壓在每人心上。彷佛隔了一個世紀那麼久,史東夫人平靜的聲音再度傳來:「我們相信他與祢同在美好的天家,為此我們感謝祢。未來的一年,求祢賜下所需要的勇氣和力量,完成祢託付的使命。」一瞬間大家心頭的重擔都卸下了,話匣子也開了,我們談對史東教授的懷念,談對未來的計畫和憧憬。感恩大餐就在淚光和笑語中圓滿落幕。
將愛傳下去
有人在失去親愛的人後,陷入哀傷的泥沼久久不能自拔。也有人表面裝作若無其事,心裡卻不斷煎熬。還有人靠著上帝所賜的安慰走出悲傷,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就如聖經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史東教授去世後,史東夫人繼承他的未竟之業,積極投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學生教育發展計畫,並設立「法蘭克與露意絲‧史東國際學生獎學金」,栽培攻讀教育的博士生。這個基金會至今仍在運作,不少華人學生從中受惠。
我穿著防護衣,戴著口罩和手套,坐在床前,愣愣地望著液體一滴滴從點滴袋中,順管而下,進入爸爸的血管裡。他正在為生存奮戰,我卻幫不上一點忙。
時值感恩節,在美國正是家人團聚,同享火雞大餐的日子。而我卻是孤伶伶地在醫院隔離病房中,守著昏睡的爸爸。前一天醫生才告訴我,他對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治療反應不佳,他們還在尋找新藥物。
沒有人喜歡在節日提到病和死兩件事,可是它們像躲藏在門後的怪獸,你一開門就迎面撲上來,叫人無路可逃。醫院裡更是充滿了這樣的怪獸。
有人敲門。一名身穿制服,滿臉堆笑,捧著托盤的女孩站在門口。
「他不能吃東西。」我指指病床。
「這是給妳的,」她繼續微笑地說:「妳不介意來一份火雞餐吧?」
當然不介意!在感恩節假日,連醫院餐廳和販賣部也不開門,我們這些病人家屬的處境,比在食物鏈底端的小蝦米還淒慘。
環顧四周,居然找不到任何可以坐下來吃飯的空間,除了廁所。我鑽進去,關上門,把餐盤擺在洗手臺上,人坐在馬桶上,放心大嚼起來。霎時間,火雞肉、洋芋泥、四季豆、南瓜派通通一掃而光。味道還真不差。
我想找方才那個女孩,向她道謝,只見走道上來來往往的都是制服天使,卻沒有一個是她。
我的目光轉向病床,爸爸不知何時醒了,也許是我的心理作用,他的面色透出一絲紅潤。
忐忑不安的家人
雖然多數人都期盼節日的來臨,特別是充滿歡樂、一家團圓的重要節日,如農曆新年、中秋節、聖誕節或美國的感恩節。但是對某些人而言,這些日子往往是壓力最大、最難熬的時刻。
當家中有人生病住院時,家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若依照往常的方式過節,不免想到缺席的親人,也覺得拋下他一個,自己慶祝,於心何忍?一位朋友就曾把年夜飯搬到醫院病房,讓全家大小一道陪伴罹癌的妻子過年,場面十分溫馨。
若家有重症病人,無論怎樣強打精神過節,心中亦難免有幾分隱憂。再加上年節之時,不少醫護人員休假,醫院相對冷清,家屬原本忐忑的心境,又平添了幾許孤寂。此刻如果有人適時給予關懷,必能帶來極大的鼓舞。
撫慰節日悲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果這位親人已不在了,任何有關節日的慶祝活動都可能勾起對逝者的無盡懷思。特別對於最近才遭到喪親之痛的人,節慶假日往往成為一道難關。
很多時候,親友們為了怕刺激家屬的情緒,在事隔一段時間之後,就絕口不提那個不在的人了。也許親友雖然關心,卻不知道該說甚麼,更多的時候是怕說錯話。但是看在家屬的眼裡,就好像那人已經被遺忘了。
其實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讓家屬知道你關心他們,也沒有忘記逝者。具體的作法可以包括-
♥支持:無論家屬決定今年照常過節,還是換一種方式來過,或者根本不過,都要尊重和支持他們的選擇。小時家中遵循傳統,遇有白事就不過年,既不拜年也不受拜。當時的說法是怕犯忌諱,以今天的角度來看,不失為減輕節日悲情(holiday grief)的好方法。在美國多年,也習慣了藉著慶祝節日來紀念逝去親人的方式,譬如在餐桌留下一個空位,或準備一道特別的菜肴。每種過節的方式皆有其特殊意義,我們當尊重家屬的選擇。
♥代勞:也許家屬仍希望保持節日的氣氛和傳統,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年節前的大採購或大掃除這類的事,就可能需要親朋代勞。有一位父親每年聖誕節都會用燈飾把房子內外佈置得五彩繽紛,整條街就數他家的燈最好看。這一年他走了,作母親的提不起精神裝飾房子。鄰居不願孩子們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對父親的美好記憶,就自動幫他們掛燈飾,讓這家人重溫昔日的歡樂。
♥分享:一位失去獨子的父親在網上寫道:「不少朋友給我們送來吃的,卻沒人留下。他們大概以為我們不想被打擾,其實我們寧可和他們一起出去,因為家裡處處都是兒子的影子。」節慶的一個要素是分享。我們不僅分享食物,也分享愛和友誼。哀傷的人希望有人陪伴,我們要分享的就是時間。邀他們一起吃飯,或參加甚麼活動,讓他們感到不孤單。行過流淚谷若能有伴,感受就大不相同。
♥傾聽:當失去親愛的人之後,常會有衝動去找人談那個人,有時還會一再重複地講。此時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傾聽。不一定要說甚麼話,只要耐心聽,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能療癒。如果傾聽者是過來人,就更有幫助。我們常不知道該說甚麼,又怕說錯話,但是對一個受傷的靈魂,默默地傾聽可能是幫他(她)走出哀傷的第一步。
補滿那個圓
時間回到1983年11月,小魏夫婦開車載著我和莉莉同赴史東教授家的感恩節午宴。我們都是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臺灣留學生,史東教授和夫人是我們的接待家庭(host family)。每年的感恩節,史東夫婦都邀請我們去家裡共享火雞大餐,那年也不例外。惟一不同的,就是史東教授不在了,他於三個月前心臟病突發去世。一路上大夥兒一言不發,誰也不知道等會兒該說甚麼。
史東夫人一如往常親切地招呼我們,和我們一一擁抱。餐桌上一如往常擺滿佳餚,我們依次就座。以往都是史東夫婦坐在兩端的主位,客人則分坐兩邊。進餐前大家手牽手,圍成一個圈,由史東教授帶領做感恩禱告。今年大家照例牽起手,史東教授的位子是空的,這個圓缺了一塊。坐在空位兩旁的莉莉和小魏太太不約而同伸出空著的那只手,在桌面上交握,補滿了那個圓。
史東夫人開口禱告:「慈愛的天父,我們感謝祢在過去一年所賜的恩典。雖然法蘭克(史東教授)不在我們當中⋯⋯」她的聲音哽咽了。空氣凝住了,悲傷如鉛塊壓在每人心上。彷佛隔了一個世紀那麼久,史東夫人平靜的聲音再度傳來:「我們相信他與祢同在美好的天家,為此我們感謝祢。未來的一年,求祢賜下所需要的勇氣和力量,完成祢託付的使命。」一瞬間大家心頭的重擔都卸下了,話匣子也開了,我們談對史東教授的懷念,談對未來的計畫和憧憬。感恩大餐就在淚光和笑語中圓滿落幕。
將愛傳下去
有人在失去親愛的人後,陷入哀傷的泥沼久久不能自拔。也有人表面裝作若無其事,心裡卻不斷煎熬。還有人靠著上帝所賜的安慰走出悲傷,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就如聖經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史東教授去世後,史東夫人繼承他的未竟之業,積極投入愛荷華大學國際學生教育發展計畫,並設立「法蘭克與露意絲‧史東國際學生獎學金」,栽培攻讀教育的博士生。這個基金會至今仍在運作,不少華人學生從中受惠。
我與史東夫人繼續保持聯繫。
她參加了我的婚禮,也看見我從學生變成教授,
在自己家中接待留學生過感恩節,
正如當年她與史東教授所做的。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98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