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是來自上天的禮物
家族凝聚有妙方
■韓甲華
今日中國或台灣的鄉間,還能隱約看見大院的痕跡。遙想當年,爺爺、奶奶住在正堂,各房子孫分住兩廂,以及通往後面延伸出來的房子。同族同宗的兄弟荷鋤並肩下田;妯娌提籃結伴,溪邊浣衣;堂兄弟吆喝著去天井裡玩耍,一起長大……家族間有事同商、有難同當、有樂同歡。
保養顧惜
然而,隨著求學、工作、婚姻、社會體系的變遷,使得家人四處分散,天各一方。漸漸地,彼此間的生活型態、朋友交往、思想理念都有了差距,曾經存在的熟稔與共同的話題逐漸地在消失中。往昔的家族親情和凝聚力受到了急劇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學家認為健康、快樂,互動良好的家族能造福社會。它的成員較少發生犯罪作案、婚姻破裂或是情緒障礙的問題。
華人有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個人的成就是族人的榮譽,個人的敗壞乃是族人的羞辱。家族有規範、教化與鼓勵向善的積極性功能。
一個健康的家族是安全、安慰、與扶持的地方;是有豐富資源使用的地方;也是家人覺得被愛、心有歸屬、得滋潤的地方。
就如詩人大衛謳歌凝聚力強的家族─
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
這好比珍貴的香液,從亞倫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這好比黑門山的甘露,降落在錫安的山嶺。在那裡上主應許賜福─賜下永恆的生命!(聖經,詩篇133篇,現代中文譯本)
家族血緣與聯姻的親情,是上帝賜給人極寶貴的禮物與祝福,值得我們竭盡所能地花時間、付代價去保養顧惜。以下是一些珍惜親情的家族為我們留下的佳美腳 。
保養顧惜
然而,隨著求學、工作、婚姻、社會體系的變遷,使得家人四處分散,天各一方。漸漸地,彼此間的生活型態、朋友交往、思想理念都有了差距,曾經存在的熟稔與共同的話題逐漸地在消失中。往昔的家族親情和凝聚力受到了急劇的衝擊與挑戰。
社會學家認為健康、快樂,互動良好的家族能造福社會。它的成員較少發生犯罪作案、婚姻破裂或是情緒障礙的問題。
華人有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個人的成就是族人的榮譽,個人的敗壞乃是族人的羞辱。家族有規範、教化與鼓勵向善的積極性功能。
一個健康的家族是安全、安慰、與扶持的地方;是有豐富資源使用的地方;也是家人覺得被愛、心有歸屬、得滋潤的地方。
就如詩人大衛謳歌凝聚力強的家族─
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
這好比珍貴的香液,從亞倫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這好比黑門山的甘露,降落在錫安的山嶺。在那裡上主應許賜福─賜下永恆的生命!(聖經,詩篇133篇,現代中文譯本)
家族血緣與聯姻的親情,是上帝賜給人極寶貴的禮物與祝福,值得我們竭盡所能地花時間、付代價去保養顧惜。以下是一些珍惜親情的家族為我們留下的佳美腳 。
家族血緣的親情,是上帝賜給人極寶貴的禮物與祝福,理當保養顧惜。
佳美腳踪
◆分享回憶
卡崔娜颶風來襲時,大姊的家產全部泡湯,隨波流逝。
我們其它七個弟妹們從自己珍藏的相簿中,取出童年、長大、成家立業、家族團聚的相片,整理成冊,送給大姊。讓她對我們出生的家庭仍然擁有美麗的記念。(美國,佛州,郭倩媛)
◆留下故事
我和弟弟從小聽爸爸說故事長大。我的女兒也特別喜歡聽姥爺講他的童年。去年,女兒感慨地說:「如果姥爺不在,他的故事都要消失了!」
我把這話轉達給住在河南鄭州的父親。六十多歲的他,竟然學習電腦打字,以《朝花夕拾》為題,陸續寫了幾萬字的故事,從網路傳過來。我唸給女兒聽,她聽得津津有味,也提出許多有創意的評點。
我想,「凝聚」應該是與「溝通」分不開的吧!(美國,佛州,杜輝)
◆奉養父母也是事工
家父家母育有八個子女。他倆今年高齡92與91。家母2003年中風後,需要特別照顧。我們兄弟姊妹將「奉養照顧父母」當作一個重要的事工,大家攜手合作,全力以赴。
這個共同焦點,促使我們手足更互相體諒、同舟共濟。(美國,加州,蘇文安)
◆放下身段
我自幼父母離異,寄養在外婆家,十歲才回到母親身旁。我和母親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家族中壓根沒有「凝聚」這個詞兒。
我的外婆、外公文革時被打成右派,送入勞改營。他倆的三個孩子天各一方,寄人籬下。坎坷的身世,造成母親家的兄弟姊妹猜忌多疑、脾氣暴躁。我常見母親和舅舅阿姨爭執,並且丟下一句話:「咱們老死不再往來!」
我來到美國,認識了上帝,在祂的愛裡療傷止痛,也寬恕了母親的種種行為。我將這位上帝介紹給母親。有一次,我驚喜地發現,剛烈的母親和舅舅爭吵後,竟然會打電話去道歉。(美國,賓州,恬恬)
♥範例:年年愛中有約的 鳳凰家族退修會
人同此心
鳳凰樹是臺灣最古老城市台南的招牌,花開時節,滿城浴在火紅的花海裡,炫目熱鬧。這裡是傅麗秀女士熱愛的家鄉。
1983年的春節期間,麗秀偕同夫婿蘇桂村牧師與孩子,打算邀約最談得來的姪女蘭雅、青松一家,結伴去台南近郊的橄欖山退修營地小住兩天。再一想,若邀請整個家族,共渡一天生活簡樸、心靈豐盈的退修會,豈不是一件美事!
那時,家鄉有74高齡的慈母,住在二哥二嫂家;已升格為阿公,備受家人敬重的大哥全家;還有四哥、姊姊各人的家庭。除了三哥和大姪兒兩家旅居國外,台南有將近三十位骨肉至親。
但是,有人願意捨棄難得的春假上山嗎?
麗秀將這個構想透過蘭雅、青松,與他們的父親、也就是麗秀的大哥商量。喜出望外地,她獲得大哥的贊同與全力的支持。
不一樣的一天
年初三,一大早,全家從老母親,到抱在懷中出生不久的嬰兒,坐進轎車、騎上摩托車、踩著腳踏車,往橄欖山出發。進入營地,餐廳門口貼著紅紙,是大哥勁遒的筆跡-「歡迎參加第一屆鳳凰家族退修會」。
傅家四代,三十多位成員到齊後,大哥起身為聚會與家人禱告,為這個家族歷史性的聚會揭開序幕。
四哥是小學音樂老師,帶領大家歡唱優美動人、饒富深意的詩歌。桂村引用聖經,提醒眾人在一年開始、萬象更新的時候,感謝上帝去年賜予的恩惠,鼓勵大家懷著感恩的心,邁出今年的步伐。
享用點心及大哥沏泡的老人茶後,眾人分成幾組。學齡前組看故事書;小學組與青少年組分別討論子女的角色與對父母的期望;父親組與媽媽組分開,相互切磋如何建立合乎上帝心意的家庭。討論後的匯報,為兩代創立輕鬆的交流平台。
午餐後,由侄子們主持運動會。阿媽和小曾孫並肩遊戲的畫面,讓人眼光捨不得挪開。少年人有用不完的體力,飛盤處處飛,最後來場兩代籃球對抗賽,當然是年輕的贏啦!晚間有家庭同樂會。每家準備一個節目,年紀越小越有創意。在歡笑聲中結束這有意義的一天!
從此,許多家族成員在日曆上圈出大年初三這天,保留參加春節退修會,二十多年來未曾中斷。
鳳凰家族退修會中,除了數十人的集體活動,更有按年齡分組的深入分享時刻。
愛的甘霖
有一年,思鄉切切的三哥,特地在春節返鄉參加退修會。節目中安排一場「記者招待會」,讓侄甥、孫輩採訪他常年旅居北美的心得感觸,以及對中西青少年的觀感。孩子們特別製作好幾張海報,熱情歡迎這位貴賓,並且為他套上自製的彩紙花圈,讓三哥既驚喜又感動。
麗秀曾經請大家打開記憶的寶庫,分享「在我的生命中,家人曾做了那件事,至今還覺得心暖暖的。」
上小學的外甥女說:「有一次,我獨自和爸爸媽媽散步,他倆一邊一個,牽著我的手……」
四哥想起在師範學校住讀時,一天,看見媽媽下班,從圍牆邊經過,他跑下樓去見她。媽媽將一張皺皺的五塊錢塞在他手裡……四哥眼角有淚光,聲音哽咽,大家忍不住地掉淚。
那次,在人人感恩、淚水不住中結束退修會。姪女婿說:「這個節目太好了,在這乾涸的世代,我們真需要愛的甘霖滋潤。」
有福的家族
大家族關係錯綜複雜,若沒有知恩感恩的心,很容易陷入苦毒忌恨。家族退修會幫助各人重整恢復自己與上帝、與別人的和諧關係。妯娌一起準備餐飲,有互動的機會,彼此欣賞中,即使曾經有點芥蒂,也能跨越化解。
目前鳳凰家族退修會常在熱情好客的二哥二嫂家舉行。其中一個節目是在晚間打電話問候美國的親人。架設擴音器,一起聽他們來自彼岸的聲音。又將退修會過程製成光碟,寄給親人,讓他們同享親情。
麗秀和桂村來到美國後,第三代的蘭雅與青松、耀慶與愛惜,還有耀緯與如珊三對夫婦接棒負責家族退修會。如今,家族成員增長至62人,目前只有24位在台灣。由於本刊的採訪,引發麗秀探討在美國舉行家族退修會的可行性。
傅家自母親,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信仰,每年又藉著「鳳凰家族退修會」在愛中相約,使得傅家成為生生不息,凝聚力強的有福家族。
有一年,思鄉切切的三哥,特地在春節返鄉參加退修會。節目中安排一場「記者招待會」,讓侄甥、孫輩採訪他常年旅居北美的心得感觸,以及對中西青少年的觀感。孩子們特別製作好幾張海報,熱情歡迎這位貴賓,並且為他套上自製的彩紙花圈,讓三哥既驚喜又感動。
麗秀曾經請大家打開記憶的寶庫,分享「在我的生命中,家人曾做了那件事,至今還覺得心暖暖的。」
上小學的外甥女說:「有一次,我獨自和爸爸媽媽散步,他倆一邊一個,牽著我的手……」
四哥想起在師範學校住讀時,一天,看見媽媽下班,從圍牆邊經過,他跑下樓去見她。媽媽將一張皺皺的五塊錢塞在他手裡……四哥眼角有淚光,聲音哽咽,大家忍不住地掉淚。
那次,在人人感恩、淚水不住中結束退修會。姪女婿說:「這個節目太好了,在這乾涸的世代,我們真需要愛的甘霖滋潤。」
有福的家族
大家族關係錯綜複雜,若沒有知恩感恩的心,很容易陷入苦毒忌恨。家族退修會幫助各人重整恢復自己與上帝、與別人的和諧關係。妯娌一起準備餐飲,有互動的機會,彼此欣賞中,即使曾經有點芥蒂,也能跨越化解。
目前鳳凰家族退修會常在熱情好客的二哥二嫂家舉行。其中一個節目是在晚間打電話問候美國的親人。架設擴音器,一起聽他們來自彼岸的聲音。又將退修會過程製成光碟,寄給親人,讓他們同享親情。
麗秀和桂村來到美國後,第三代的蘭雅與青松、耀慶與愛惜,還有耀緯與如珊三對夫婦接棒負責家族退修會。如今,家族成員增長至62人,目前只有24位在台灣。由於本刊的採訪,引發麗秀探討在美國舉行家族退修會的可行性。
傅家自母親,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信仰,每年又藉著「鳳凰家族退修會」在愛中相約,使得傅家成為生生不息,凝聚力強的有福家族。
家族團聚好點子
█編輯室
█編輯室
家族團聚(Family Reunion)該做些什麼,才能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以下是收集自數個基督徒家族的創意好點子。當然,若你尚有其他創意活動建議,歡迎e-mail或傳真本刊,好與更多讀者分享。
♥重溫歷史性時刻:將老相片掃描製作為Power Point,或剪輯錄像帶、DVD片斷,眾人一同回顧家族歷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及溫馨歡樂時刻。
♥看圖認人:各人事先備妥一張自己年代最早的照片(但不可互相傳閱),由專人負責編號貼在幾張大海報上然後人手一紙,寫下編號及姓 名,認出最多人之前五名有獎。
♥猜猜我是誰:以第一人稱而不指名道姓,講述其他家族成員之趣事、糗事、驚險經歷、戀愛故事、得意事蹟……,讓大家猜猜此人是誰。
♥佳片共賞:觀賞蘊含正面家庭價值的好影片,並分組討論。
♥回到從前:一起做第二代小時候常做的家庭儀式、戶內戶外遊戲,或一起唱幼年的搖籃曲、起床曲、謝飯歌、童謠,背誦幼年所背的經文、禱詞等。
♥口述歷史:由年輕人串場採訪,請年長者講述家族源起、傳統、祕辛。
♥同心敬拜:由家族成員主持,一同崇拜並守聖餐,且分享各家近況、彼此祝福代禱。
♥範例:三十年不間斷的蘇家禱告信
耕耘家庭沃土
1941開年時節,台灣台南一所歐洲風格的禮拜堂裡,一對翩翩公子、清秀佳麗-蘇銅鐘先生與謝守女士,攜手相偕,步上人生新旅程。這對敬虔的基督徒新人立下心志:他倆與子子孫孫,一生都要為上帝而活。
時光流逝,他們由青年而壯年而中年,復由中年而老年。小家庭由二人變成三人,三人變成四人……就這樣八位子女接踵出世。而今日高齡92歲的銅鐘先生與91歲的謝守女士的家庭,已增長為四代同堂,子孫近40位,枝繁葉茂的家族。
夫妻倆深信,兒女不是父母的所有物,而是上帝為著要世界進步,暫時交給他們看管的。為人父母不僅有責任妥善地照顧兒女的身體,還有責任培養他們認識、親近上帝。教養孩子的年歲裡,夫妻向著這個目標邁進。他倆捨棄垂手可得的財富、權勢,深深埋入「家」的沃土裡,用熱力、愛力與生命力來孕育後代。
1974年,么女心美考上臺灣大學,負笈北上。除了老五文哲仍留在老家,其他孩子或在台北工作、或留學美國、或嫁到高雄。智慧又富有創意的銅鐘先生就設計出一份家族禱告信,突破了時空的疏離。從信裡,彼此瞭解各人近況,藉著互相為家人向上帝懇切的禱告,父母、遊子的心靈緊緊相連著。
蘇銅鐘不但卅一年來堅持寄發家庭禱告信,更日日與妻子謝守為兒孫代禱。
老編不退休
每逢月末,每位子女將個人、家庭的需求、挑戰,無論是健康、情緒、工作、或學業等等,寫在一頁紙上郵寄給家鄉的慈父。銅鐘先生再添加自己與賢妻的一份,一共九份,剪貼成集,分寄給八方兒女。
三十一年來,夫妻倆每日為一位子女及他們的家庭禱告。如今,謝守女士中風,有口難言,但仍與銅鐘先生日日禱告不倦。老父以愛心,不懈地服事兒女子孫,贏得「族長」的尊榮與敬重。
直到今日,蘇家的子女,不論在歐洲奧地利,臺灣,或在美國賓州、明州、南加州,每個月都會從郵箱裡取出這份父親編輯的代禱信,眾人匯合,形成強而有力的家族禱告聯網。
代禱信是全家族溝通、交流、互相支持的重要工具。信中有父親手寫的人生心得、信仰領悟;有禱告蒙應允的感恩;有請求眾人代為祈求的事項;也有家人發表與家族有關的文章作品,以及家族重大決策的會議記錄。
當年銅鐘先生夫妻倆住在老人公寓,身體健康,尚能照料自己。全體兒女曾未雨綢繆,聚集討論父母晚年需要協助時的生活規劃。老七文安與妻子麗珊願意負起照顧的責任,其他子女決定合資,在文安家加蓋一間套房,預做準備。
這份會議記錄附在代禱信中,眾兒女依照決議,按部就班地實施。當2003年八月母親中風,需要照顧時,子女們已從容就緒,安排穩當。
蘇家每兩年團聚一次。2005年,從代禱信中得知老八心美的丈夫-吳志坦牧師身體欠安,全體決定暫延團聚活動,將經費改贈予志坦、心美。代禱信發揮了守望相助的功效。
親情一「信」牽
老大文隆的女兒一家和兒子一家在亞洲宣教,他們定期寄出自己的英文代禱信。除此之外,堂(表)兄弟姊妹間也常以伊媚兒(e-mail)頻通音訊。他們親情深厚,甚至相約2006年底結伴搭乘遊輪旅行。
悠悠六十五個寒暑飛逝,當年的銅鐘先生與謝守女士像幼苗般的小家庭,已長成蔽日大樹,碩果纍纍。
如今蘇家第二代中有五位全職於教會或教會機構服務,另外三位也在工作崗位熱心事奉,散發馨香。第三代中已有兩位獻上年輕的生命,踏入異邦他鄉宣揚福音,還有兩位也在做宣教的準備。
他們倆實現了成婚時的心志--「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而三十年不間斷的「蘇家代禱信」無疑是其中一項至關緊要的工具。好一個有福的家族啊!
♥範例:讓親情飛越大洋的彩虹橋季刊
突來的靈感
2003年仲夏的某一天,凌晨五點,大地沉寂,人們好夢方酣。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趙紅突然醒來,有個清晰的意念閃過她的腦際──「來辦一份家庭通訊!」
多日來縈迴在心頭的問題得著答案。趙紅索性披衣坐起,提筆寫信給黑龍江的高堂父母趙玉坤夫婦、廣東大妹趙健一家、加州小妹趙霞一家,徵求他們的意見。
趙家三個女兒的家庭與父母分處地球的四個角落,相距遙遠,又由於工作、生活忙碌,想要家人團聚,談何容易?即使通電話都成為奢侈的享受。
趙家父母曾注入心血,教養姊妹相愛、彼此關心。千山萬水阻隔,卻切不斷手足情深。然而,第三代與姥姥、姥爺;與阿姨、姨爹;與表兄弟、表姊妹之間,就有些生疏淡漠了。
一份通訊,內容涵蓋各家近期大事、關注話題、心靈感受、感恩事項,與代禱請求。通訊的形式靈活,文體不拘,佐以生活照片。它是心靈溝通的渠道,是上一代分享人生豐富閱歷的平台,也是下一代發揮想像力,鍛鍊筆力的禾場。
搭起彩虹橋
趙紅的提議得到大家同意支持,並訂下「憶往昔,數算神恩」為創刊號的主題。
趙健的兒子,才十歲的杭杭,為這份刊物取了一個詩意又切貼的名字-《彩虹橋》。趙紅收到父母、健、霞與杭杭的文章。她加上各家年度大事記與各位成員生日後,就打字、編輯、排版,影印。
自從那個仲夏凌晨,得到奇妙的靈感後,才三個月,一份雙面影印,共6頁的精彩家庭通訊創刊號就正式出爐。
這份每季出刊的通訊,已出了十期,對親情有積極性的衝擊與影響。趙媽媽說:「你們雖然相隔千萬里……卻覺得近在眼前,因為我們的心是緊貼著的。」
兩老的經驗談得到喝采、越寫越起勁,有著受尊重、被關懷的窩心。趙紅為女兒曼曼讀姥姥、姥爺的回憶錄時,感受到孺慕祖輩之情從女兒的心中冉冉升起。她也因為讀父親的回憶錄,而解開過去無法諒解的偏見心結。
為家族歷史留痕
家庭通訊是個溫馨的溝通工具。它能維繫天各一方的家人情感,瞭解彼此的近況,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一般以家庭故事開場,並在字裡行間發揮創意,保持彈性。切忌譏諷批評等負面的言語。鼓勵人人參與。年幼尚不能書寫的孩子,向媽媽敘述一件事。媽媽依照他的語氣記下登出,即使三、兩行,也饒富童趣。
《創作家庭通訊》(Creating Family Newsletters) 一書的作者芙依蘭 (Elaine Floyd) 建議版面設計要易於閱讀,可考慮使用專為節期設計的精美紙張影印。
若要掃瞄、剪輯,或從數位相機下載照片,可用Microsoft Digital Image Suite等軟體。先以第一期為試驗,視所需時間及人力來斟酌出刊頻率與頁數。
趙紅於「神國資源」舉辦的文化實務營中向蘇文安老師學成編輯技巧,又有大妹分擔編輯工作,在全家的支持下,她一路歡歡喜喜地做下來。藉著「彩虹橋」,趙家讓往昔的美好再現,今朝的精彩留痕。上帝的賜福降臨這個家族,如彩虹般地五彩繽紛。
每逢月末,每位子女將個人、家庭的需求、挑戰,無論是健康、情緒、工作、或學業等等,寫在一頁紙上郵寄給家鄉的慈父。銅鐘先生再添加自己與賢妻的一份,一共九份,剪貼成集,分寄給八方兒女。
三十一年來,夫妻倆每日為一位子女及他們的家庭禱告。如今,謝守女士中風,有口難言,但仍與銅鐘先生日日禱告不倦。老父以愛心,不懈地服事兒女子孫,贏得「族長」的尊榮與敬重。
直到今日,蘇家的子女,不論在歐洲奧地利,臺灣,或在美國賓州、明州、南加州,每個月都會從郵箱裡取出這份父親編輯的代禱信,眾人匯合,形成強而有力的家族禱告聯網。
代禱信是全家族溝通、交流、互相支持的重要工具。信中有父親手寫的人生心得、信仰領悟;有禱告蒙應允的感恩;有請求眾人代為祈求的事項;也有家人發表與家族有關的文章作品,以及家族重大決策的會議記錄。
當年銅鐘先生夫妻倆住在老人公寓,身體健康,尚能照料自己。全體兒女曾未雨綢繆,聚集討論父母晚年需要協助時的生活規劃。老七文安與妻子麗珊願意負起照顧的責任,其他子女決定合資,在文安家加蓋一間套房,預做準備。
這份會議記錄附在代禱信中,眾兒女依照決議,按部就班地實施。當2003年八月母親中風,需要照顧時,子女們已從容就緒,安排穩當。
蘇家每兩年團聚一次。2005年,從代禱信中得知老八心美的丈夫-吳志坦牧師身體欠安,全體決定暫延團聚活動,將經費改贈予志坦、心美。代禱信發揮了守望相助的功效。
親情一「信」牽
老大文隆的女兒一家和兒子一家在亞洲宣教,他們定期寄出自己的英文代禱信。除此之外,堂(表)兄弟姊妹間也常以伊媚兒(e-mail)頻通音訊。他們親情深厚,甚至相約2006年底結伴搭乘遊輪旅行。
悠悠六十五個寒暑飛逝,當年的銅鐘先生與謝守女士像幼苗般的小家庭,已長成蔽日大樹,碩果纍纍。
如今蘇家第二代中有五位全職於教會或教會機構服務,另外三位也在工作崗位熱心事奉,散發馨香。第三代中已有兩位獻上年輕的生命,踏入異邦他鄉宣揚福音,還有兩位也在做宣教的準備。
他們倆實現了成婚時的心志--「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而三十年不間斷的「蘇家代禱信」無疑是其中一項至關緊要的工具。好一個有福的家族啊!
♥範例:讓親情飛越大洋的彩虹橋季刊
突來的靈感
2003年仲夏的某一天,凌晨五點,大地沉寂,人們好夢方酣。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趙紅突然醒來,有個清晰的意念閃過她的腦際──「來辦一份家庭通訊!」
多日來縈迴在心頭的問題得著答案。趙紅索性披衣坐起,提筆寫信給黑龍江的高堂父母趙玉坤夫婦、廣東大妹趙健一家、加州小妹趙霞一家,徵求他們的意見。
趙家三個女兒的家庭與父母分處地球的四個角落,相距遙遠,又由於工作、生活忙碌,想要家人團聚,談何容易?即使通電話都成為奢侈的享受。
趙家父母曾注入心血,教養姊妹相愛、彼此關心。千山萬水阻隔,卻切不斷手足情深。然而,第三代與姥姥、姥爺;與阿姨、姨爹;與表兄弟、表姊妹之間,就有些生疏淡漠了。
一份通訊,內容涵蓋各家近期大事、關注話題、心靈感受、感恩事項,與代禱請求。通訊的形式靈活,文體不拘,佐以生活照片。它是心靈溝通的渠道,是上一代分享人生豐富閱歷的平台,也是下一代發揮想像力,鍛鍊筆力的禾場。
搭起彩虹橋
趙紅的提議得到大家同意支持,並訂下「憶往昔,數算神恩」為創刊號的主題。
趙健的兒子,才十歲的杭杭,為這份刊物取了一個詩意又切貼的名字-《彩虹橋》。趙紅收到父母、健、霞與杭杭的文章。她加上各家年度大事記與各位成員生日後,就打字、編輯、排版,影印。
自從那個仲夏凌晨,得到奇妙的靈感後,才三個月,一份雙面影印,共6頁的精彩家庭通訊創刊號就正式出爐。
這份每季出刊的通訊,已出了十期,對親情有積極性的衝擊與影響。趙媽媽說:「你們雖然相隔千萬里……卻覺得近在眼前,因為我們的心是緊貼著的。」
兩老的經驗談得到喝采、越寫越起勁,有著受尊重、被關懷的窩心。趙紅為女兒曼曼讀姥姥、姥爺的回憶錄時,感受到孺慕祖輩之情從女兒的心中冉冉升起。她也因為讀父親的回憶錄,而解開過去無法諒解的偏見心結。
為家族歷史留痕
家庭通訊是個溫馨的溝通工具。它能維繫天各一方的家人情感,瞭解彼此的近況,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一般以家庭故事開場,並在字裡行間發揮創意,保持彈性。切忌譏諷批評等負面的言語。鼓勵人人參與。年幼尚不能書寫的孩子,向媽媽敘述一件事。媽媽依照他的語氣記下登出,即使三、兩行,也饒富童趣。
《創作家庭通訊》(Creating Family Newsletters) 一書的作者芙依蘭 (Elaine Floyd) 建議版面設計要易於閱讀,可考慮使用專為節期設計的精美紙張影印。
若要掃瞄、剪輯,或從數位相機下載照片,可用Microsoft Digital Image Suite等軟體。先以第一期為試驗,視所需時間及人力來斟酌出刊頻率與頁數。
趙紅於「神國資源」舉辦的文化實務營中向蘇文安老師學成編輯技巧,又有大妹分擔編輯工作,在全家的支持下,她一路歡歡喜喜地做下來。藉著「彩虹橋」,趙家讓往昔的美好再現,今朝的精彩留痕。上帝的賜福降臨這個家族,如彩虹般地五彩繽紛。
彩虹橋家庭季刊 自2003年起 已出了十期 對凝聚趙家三代 的濃郁親情 效力非凡
作者韓甲華,現任產科護理師,與夫婿楊靖亞育有二女。業餘喜愛創作與翻譯。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32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