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家人
■採訪/林敏雯
凝聚家庭的補羹
手機、電子郵件……這些新穎的科技使得林三綱、郭慕真伉儷和十個孩子、十個媳婦女婿、十八個孫兒的聯絡容易多了。
每兩年一次的家族團聚(family reunion)也讓這十一個家庭分享他 們的近況,增進彼此的感情。
但是,這些不過是幫助這個三代四十人的群體和諧相處的工具。根據三綱牧師和慕真師母分享,讓這個家族凝聚的配方,其實是:
以信仰為湯頭,完整不切割的愛和尊重為材料,加入一點幽默來調味,在包容的大鍋中熬煮。這濃稠香甜的補羹,把每一位成員緊緊連結;也藉著他們不斷地添水加料,將這香氣繼續散播。
林牧師生於上海,師母長在吉林,兩人於上海結識,在台灣結婚。1951年林三綱放下工程師的職位,成為基督教會的傳道人。1969年他有機會來美國拜訪各地的查經班,決定舉家來美,1971年起開始在紐約的基督徒證主教會擔任牧師。
當時除了大兒子恩澤留在台灣服完兵役,其餘九個孩子上至高中,下至幼兒園,都像是被連根拔起的小樹,從潮濕的台北盆地,移植到乾冷的紐約港灣。
晚餐桌上的信仰傳承
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孩子們所接觸的,不僅是紐約獨特的多元文化,讓他們更震驚的,是與中國傳統非常不同的價值觀。他們總是把這些新奇又迷惑的現象,帶回家向父母報告。
「三綱和我經常晚上需要參加教會的活動,但是只要我們在家,晚飯時間就是我們家庭聚會的時間。全家在一起讀聖經,孩子們發表上學心得,一頓飯可以吃上三個鐘頭。」慕真師母回憶著。
就在這一次次延長的晚餐時間中,林牧師和師母把聖經的原則和基督徒的價值觀,傳遞給子女。孩子們也在這個開放的討論會中,得到接納。處在新的國家和文化中,牧師和師母所孕育的愛的空間,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地扎根、成長。也在這個愛的空間內,把孩子們對這個家的認同,一磚一瓦地建造起來。
「我從小家中就有這樣的家庭聚會,」師母慕真說,所以牧師和她也帶著孩子繼續這樣的相聚時間。如今孩子們所組成的家庭,也維持著他們自己的家庭聚會。聽著小女兒恩漣(老十)領著外孫女禱告,大家長心裡明白,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已經得到承傳。
享受服務機會
現在十個孩子自組家庭,分住美國各地,見面機會不多,手足之間的感情卻相當穩固。林家每兩年一次的團聚,固然有大家長「不可請假」的命令,事實上每個家庭原就都迫不及待要參加。
每次的家族團聚是輪流由兩個家庭主辦。頭一個晚上按例是孫兒輩的才藝表演,再來每一家報告自己有什麼改變(升遷、添丁等等)。接著幾天,早上一定會有一段時間讀聖經、分享心得,和禱告。
如果女士們要去逛街,男士們就負責看管孩子。同樣的,男士們相約打球去,孩子就交由女士們照顧。
每次所製作的團聚手冊中,包括了各家的通訊、照片、聖經經節、詩歌等。
慕真師母認為,舉辦家庭團聚需要的,就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從聯絡、籌畫、預訂食宿、編排手冊、確認行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過程,都需要主辦家庭完全的投入。
若不是真心享受這樣的任務,甘心為家族付出時間和心力,而只抱持例行公事的心態,不僅達不到家族的凝聚,還可能成為分裂的導火線。
手足情深
來美國之後,年紀較大的幾個孩子都對年幼的弟妹特別照顧,他們也很得到較小幾個的尊重。二哥和大姊(老四)的感情最好,就是因為那時是弟弟妹妹們尋求幫助的對象,兩人分擔了許多父母親的責任,所培養出的同胞手足情誼。
當然,「全武行」的場面也曾在林家上演。慕真師母還記得大的三個兒子曾經打成一團。後來向她告狀,要她評理時,師母說:「打架是不對的事。你們打架是媽媽沒把你們教好,媽媽對不起你們。」說完進房間禱告。
孩子們一一向她認錯,於是母子一起跪下,請求上帝的原諒。林牧師夫婦認為,父母親如果肯向孩子認錯,可以做孩子們的好榜樣。他們認為當父母順服上帝的指示,孩子們就能夠順服父母的教導。
提供發展空間
林家的孩子以聖經的原則為塑造人格的基礎,但是個性和興趣的差異,也得到發展的空間。這是在許多嘗試錯誤之後學到的功課。
林三綱夫婦漸漸學會了容許孩子們各按所長來發揮,只在適當的時候給與建議和引導。像大女兒的美術天分顯露時,受到學校的肯定。在進大學時,林牧師夫婦鼓勵她選擇建築的專業。現在Emily Lin(林恩湛)在紐約建築業是非常響亮的名字,她的作品曾多次獲獎。
若真要說家中有「黑羊」(black sheep,特異獨行,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可能非老二恩深莫屬。他從小以調皮出名,在三歲時,曾從自家二樓的窗戶,爬到隔壁二樓的窗戶。還有一次躺在馬路中,「要看看大卡車會停下來,還是把我碾過去!」
但是在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之後,這個孩子竟然脫胎換骨,成了個新人。不論對信仰、對學業,都全心投入。從事核子工程研究的他,成就受到同儕的肯定和尊敬。
當林牧師向孩子抱怨他們怎麼如此調皮時,孩子們給他的回答是:「遺傳嘛!」每當林牧師和師母要去各地的教會帶領聚會,分享有關教養兒女的話題,孩子們還會邀功,說:「要不是我們這麼調皮,您們也不能有這麼多經驗和心得,還可以去教別人。」
幽默的氣氛,更突顯家族成員間的融洽。可以看出在家族裡,孩子們對於大家長的態度是親而敬,而非敬而遠。同時,大家長對孩子們的愛,還延伸至媳婦和女婿們。
媳婿即兒女
在美國,感恩節、聖誕節是與家人相聚,一起慶祝的。當抉擇於婆家、岳家,往往在兩代間引發衝突,破壞過節的意義。對林牧師和師母來說,這並不成為問題。「我總是鼓勵媳婦回娘家,女兒去婆家過節。」慕真師母認為,有耶穌作為生命的主人,每天都是值得慶祝、值得感恩的日子,不一定非得過個什麼節,才算慶祝。
慕真師母還推薦了另一個方便的工具,便是卡片。隨處可見的禮品店裡,可以找到適用於任何節日、任何場合、任何對象的卡片。一些說不出口的「肉麻」字句,卡片都代為表達了。
當孫兒們出生時,林牧師夫婦不僅向孩子們祝賀,還寄卡片給親家,恭喜他們成為(外)祖父母。慕真師母也記得每一個媳婦、女婿的生日。在他們生日前一個禮拜,師母總會特別叮嚀孩子們寄卡或打電話給嫂嫂(妹夫、弟媳)。
在林家,媳婦和女婿得到的,絕對是VIP的待遇。正如當初大兒子和大媳婦要從台灣搬來美國時,師母告誡每一個孩子,要完全接納大嫂,因為她是林家的「大大女兒」。
這種「多走一哩路」(go the extra mile,比所要求的做得更多一點)的態度,得到的報償,便是妯娌、連襟的關係融洽,當大夥兒聚在一起時,「很難分出來誰是兒子誰是女婿,女兒和媳婦也不分彼此。」慕真師母覺得這樣的感情真是用金錢也買不到。
美滿婚姻帶來家族和諧
這些貼心的舉動對於家族的凝聚,有極大的幫助。同樣的,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上,林家的大家長卻也「有所不為」。
「兄弟姊妹間不要傳話」,是慕真師母的首條誡命。就算是極普通的問候,「哥哥最近好嗎?他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我們為他禱告的?」師母總是回答:「你自己去問吧!」
這樣,不僅讓兄弟姊妹們彼此直接關懷,也讓孩子們有一個可以傾吐心事的知己、密友(confidant ),或訴苦或諮詢,都能保證不被傳開。
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對於選擇婚姻的對象,林牧師也有忠告:「找到合適的對象,家庭就會幸福。」才能(Ability),人品(Personality)是他的二字真言。林牧師認為:「 培養自己的才能,就能找到有才能的配偶。但是人品比才能更重要,家庭的幸福主要是由於崇高的人品。」
牧師還建議,訂婚前要睜開兩隻眼睛看,看長處也看短處;訂婚之後就睜一眼閉一眼;結婚後還要閉兩眼,對於短處也要接納,要改變自己配合對方。
林牧師強調,「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對婚姻絕不能抱著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心態。他也勸告丈夫和妻子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按著聖經所教導的,「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而「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參看以弗所書5:22~28)。
這樣的道理往往很難被也受過高等教育,一樣事業有成的妻子們接受。其實當夫妻雙方彼此以愛和尊重對待時,相信能夠減少衝突,促進和諧。這給孩子好的榜樣,當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庭時,也能依循同樣的準則,將和諧的氣氛,散播至整個家族。
手機、電子郵件……這些新穎的科技使得林三綱、郭慕真伉儷和十個孩子、十個媳婦女婿、十八個孫兒的聯絡容易多了。
每兩年一次的家族團聚(family reunion)也讓這十一個家庭分享他 們的近況,增進彼此的感情。
但是,這些不過是幫助這個三代四十人的群體和諧相處的工具。根據三綱牧師和慕真師母分享,讓這個家族凝聚的配方,其實是:
以信仰為湯頭,完整不切割的愛和尊重為材料,加入一點幽默來調味,在包容的大鍋中熬煮。這濃稠香甜的補羹,把每一位成員緊緊連結;也藉著他們不斷地添水加料,將這香氣繼續散播。
林牧師生於上海,師母長在吉林,兩人於上海結識,在台灣結婚。1951年林三綱放下工程師的職位,成為基督教會的傳道人。1969年他有機會來美國拜訪各地的查經班,決定舉家來美,1971年起開始在紐約的基督徒證主教會擔任牧師。
當時除了大兒子恩澤留在台灣服完兵役,其餘九個孩子上至高中,下至幼兒園,都像是被連根拔起的小樹,從潮濕的台北盆地,移植到乾冷的紐約港灣。
晚餐桌上的信仰傳承
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孩子們所接觸的,不僅是紐約獨特的多元文化,讓他們更震驚的,是與中國傳統非常不同的價值觀。他們總是把這些新奇又迷惑的現象,帶回家向父母報告。
「三綱和我經常晚上需要參加教會的活動,但是只要我們在家,晚飯時間就是我們家庭聚會的時間。全家在一起讀聖經,孩子們發表上學心得,一頓飯可以吃上三個鐘頭。」慕真師母回憶著。
就在這一次次延長的晚餐時間中,林牧師和師母把聖經的原則和基督徒的價值觀,傳遞給子女。孩子們也在這個開放的討論會中,得到接納。處在新的國家和文化中,牧師和師母所孕育的愛的空間,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地扎根、成長。也在這個愛的空間內,把孩子們對這個家的認同,一磚一瓦地建造起來。
「我從小家中就有這樣的家庭聚會,」師母慕真說,所以牧師和她也帶著孩子繼續這樣的相聚時間。如今孩子們所組成的家庭,也維持著他們自己的家庭聚會。聽著小女兒恩漣(老十)領著外孫女禱告,大家長心裡明白,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已經得到承傳。
享受服務機會
現在十個孩子自組家庭,分住美國各地,見面機會不多,手足之間的感情卻相當穩固。林家每兩年一次的團聚,固然有大家長「不可請假」的命令,事實上每個家庭原就都迫不及待要參加。
每次的家族團聚是輪流由兩個家庭主辦。頭一個晚上按例是孫兒輩的才藝表演,再來每一家報告自己有什麼改變(升遷、添丁等等)。接著幾天,早上一定會有一段時間讀聖經、分享心得,和禱告。
如果女士們要去逛街,男士們就負責看管孩子。同樣的,男士們相約打球去,孩子就交由女士們照顧。
每次所製作的團聚手冊中,包括了各家的通訊、照片、聖經經節、詩歌等。
慕真師母認為,舉辦家庭團聚需要的,就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從聯絡、籌畫、預訂食宿、編排手冊、確認行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過程,都需要主辦家庭完全的投入。
若不是真心享受這樣的任務,甘心為家族付出時間和心力,而只抱持例行公事的心態,不僅達不到家族的凝聚,還可能成為分裂的導火線。
手足情深
來美國之後,年紀較大的幾個孩子都對年幼的弟妹特別照顧,他們也很得到較小幾個的尊重。二哥和大姊(老四)的感情最好,就是因為那時是弟弟妹妹們尋求幫助的對象,兩人分擔了許多父母親的責任,所培養出的同胞手足情誼。
當然,「全武行」的場面也曾在林家上演。慕真師母還記得大的三個兒子曾經打成一團。後來向她告狀,要她評理時,師母說:「打架是不對的事。你們打架是媽媽沒把你們教好,媽媽對不起你們。」說完進房間禱告。
孩子們一一向她認錯,於是母子一起跪下,請求上帝的原諒。林牧師夫婦認為,父母親如果肯向孩子認錯,可以做孩子們的好榜樣。他們認為當父母順服上帝的指示,孩子們就能夠順服父母的教導。
提供發展空間
林家的孩子以聖經的原則為塑造人格的基礎,但是個性和興趣的差異,也得到發展的空間。這是在許多嘗試錯誤之後學到的功課。
林三綱夫婦漸漸學會了容許孩子們各按所長來發揮,只在適當的時候給與建議和引導。像大女兒的美術天分顯露時,受到學校的肯定。在進大學時,林牧師夫婦鼓勵她選擇建築的專業。現在Emily Lin(林恩湛)在紐約建築業是非常響亮的名字,她的作品曾多次獲獎。
若真要說家中有「黑羊」(black sheep,特異獨行,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可能非老二恩深莫屬。他從小以調皮出名,在三歲時,曾從自家二樓的窗戶,爬到隔壁二樓的窗戶。還有一次躺在馬路中,「要看看大卡車會停下來,還是把我碾過去!」
但是在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之後,這個孩子竟然脫胎換骨,成了個新人。不論對信仰、對學業,都全心投入。從事核子工程研究的他,成就受到同儕的肯定和尊敬。
當林牧師向孩子抱怨他們怎麼如此調皮時,孩子們給他的回答是:「遺傳嘛!」每當林牧師和師母要去各地的教會帶領聚會,分享有關教養兒女的話題,孩子們還會邀功,說:「要不是我們這麼調皮,您們也不能有這麼多經驗和心得,還可以去教別人。」
幽默的氣氛,更突顯家族成員間的融洽。可以看出在家族裡,孩子們對於大家長的態度是親而敬,而非敬而遠。同時,大家長對孩子們的愛,還延伸至媳婦和女婿們。
媳婿即兒女
在美國,感恩節、聖誕節是與家人相聚,一起慶祝的。當抉擇於婆家、岳家,往往在兩代間引發衝突,破壞過節的意義。對林牧師和師母來說,這並不成為問題。「我總是鼓勵媳婦回娘家,女兒去婆家過節。」慕真師母認為,有耶穌作為生命的主人,每天都是值得慶祝、值得感恩的日子,不一定非得過個什麼節,才算慶祝。
慕真師母還推薦了另一個方便的工具,便是卡片。隨處可見的禮品店裡,可以找到適用於任何節日、任何場合、任何對象的卡片。一些說不出口的「肉麻」字句,卡片都代為表達了。
當孫兒們出生時,林牧師夫婦不僅向孩子們祝賀,還寄卡片給親家,恭喜他們成為(外)祖父母。慕真師母也記得每一個媳婦、女婿的生日。在他們生日前一個禮拜,師母總會特別叮嚀孩子們寄卡或打電話給嫂嫂(妹夫、弟媳)。
在林家,媳婦和女婿得到的,絕對是VIP的待遇。正如當初大兒子和大媳婦要從台灣搬來美國時,師母告誡每一個孩子,要完全接納大嫂,因為她是林家的「大大女兒」。
這種「多走一哩路」(go the extra mile,比所要求的做得更多一點)的態度,得到的報償,便是妯娌、連襟的關係融洽,當大夥兒聚在一起時,「很難分出來誰是兒子誰是女婿,女兒和媳婦也不分彼此。」慕真師母覺得這樣的感情真是用金錢也買不到。
美滿婚姻帶來家族和諧
這些貼心的舉動對於家族的凝聚,有極大的幫助。同樣的,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上,林家的大家長卻也「有所不為」。
「兄弟姊妹間不要傳話」,是慕真師母的首條誡命。就算是極普通的問候,「哥哥最近好嗎?他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我們為他禱告的?」師母總是回答:「你自己去問吧!」
這樣,不僅讓兄弟姊妹們彼此直接關懷,也讓孩子們有一個可以傾吐心事的知己、密友(confidant ),或訴苦或諮詢,都能保證不被傳開。
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對於選擇婚姻的對象,林牧師也有忠告:「找到合適的對象,家庭就會幸福。」才能(Ability),人品(Personality)是他的二字真言。林牧師認為:「 培養自己的才能,就能找到有才能的配偶。但是人品比才能更重要,家庭的幸福主要是由於崇高的人品。」
牧師還建議,訂婚前要睜開兩隻眼睛看,看長處也看短處;訂婚之後就睜一眼閉一眼;結婚後還要閉兩眼,對於短處也要接納,要改變自己配合對方。
林牧師強調,「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19:6)對婚姻絕不能抱著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心態。他也勸告丈夫和妻子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按著聖經所教導的,「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而「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參看以弗所書5:22~28)。
這樣的道理往往很難被也受過高等教育,一樣事業有成的妻子們接受。其實當夫妻雙方彼此以愛和尊重對待時,相信能夠減少衝突,促進和諧。這給孩子好的榜樣,當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庭時,也能依循同樣的準則,將和諧的氣氛,散播至整個家族。
年長父母是賓非主
林三綱伉儷常在各地講道,幾十年來接觸了許許多多的華人家庭。林牧師觀察到影響家庭和諧與家族凝聚的一個現象,就是年長父母對孩子們往往堅持傳統的權威地位,干涉孩子們的生活,要求他們順從,挑剔媳婦,更有導致孩子們婚姻破裂的。
林牧師建議三代最好不要同住一屋,各有各的空間與生活方式,只要孩子們照顧得到老人家就好了。尤其是一個廚房中不要有兩個主婦,夾在其中的媳婦或女兒,常因為要顧及孩子們的口味,而忽略了老人家。
若是情況特殊,非得住在一起,老人家們也要自己存著作客的心態,不要插手孩子們的家務事。當然,孩子們也不能因此忽略了奉養和敬重父母親的責任。
聖經中說兒女們在自組家庭時,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也勸戒他們「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並且「孝敬父母」(以弗所書6:1,3)。這樣的教導和體現,林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或因著血緣,或藉著婚姻,這四十個人組成了林氏一家。在每一個成員用心的經營下,這道凝聚家族的補羹色香味俱全。如今林三綱牧師和郭慕真師母將「祖傳秘方」公開,盼望有更多的華人能如法泡製,建立和樂的家族。
林三綱伉儷常在各地講道,幾十年來接觸了許許多多的華人家庭。林牧師觀察到影響家庭和諧與家族凝聚的一個現象,就是年長父母對孩子們往往堅持傳統的權威地位,干涉孩子們的生活,要求他們順從,挑剔媳婦,更有導致孩子們婚姻破裂的。
林牧師建議三代最好不要同住一屋,各有各的空間與生活方式,只要孩子們照顧得到老人家就好了。尤其是一個廚房中不要有兩個主婦,夾在其中的媳婦或女兒,常因為要顧及孩子們的口味,而忽略了老人家。
若是情況特殊,非得住在一起,老人家們也要自己存著作客的心態,不要插手孩子們的家務事。當然,孩子們也不能因此忽略了奉養和敬重父母親的責任。
聖經中說兒女們在自組家庭時,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也勸戒他們「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並且「孝敬父母」(以弗所書6:1,3)。這樣的教導和體現,林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或因著血緣,或藉著婚姻,這四十個人組成了林氏一家。在每一個成員用心的經營下,這道凝聚家族的補羹色香味俱全。如今林三綱牧師和郭慕真師母將「祖傳秘方」公開,盼望有更多的華人能如法泡製,建立和樂的家族。
林家兩年一次、每次輪流由兩家兒女主辦、「不准請假」的家族團聚,極為溫馨熱鬧。
(前排左四、五為林三綱夫婦)
(前排左四、五為林三綱夫婦)
記者林敏雯熱愛文字工作,與夫婿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育有一女。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32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