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輔導 訪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延玲珍博士
基督徒也會碰到婚姻和家庭困難
一個在暗夜裡哭泣的女人,一定是被先生家暴嗎?其實不然,這個在深夜心碎的女人,可能在旁人眼裡往往是一個婚姻美滿的女人,但背地裡婚姻卻走到了困境。孩子半大不小,先生面對妻子的情緒卻無能為力,不積極溝通只能選擇逃避,於是演變成太太拚命追,先生拚命逃,而且就這樣過了十五年,卻苦無解決之道……。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婚姻家庭事工資深輔導權威延玲珍博士,近期著作了「人人都能輔導」這本書,談起為什麼寫這本書,她親自揭秘,其實是她在自己的婚姻中察覺出了問題。
結婚十五年,雖然她和先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卻依然有問題隱隱浮現。為什麼在婚姻中兩個相愛的好人,只因為沒有正確的方法去維繫婚姻家庭,當孩子都離巢了,居然變成沒有話說的怨偶,甚至要走上離婚的絕路……延老師心想:這樣實在太虧了!
神蹟出現的那一天,恰好在佳音電台的樓下,延博士邀請先生一起禱告,因為她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這一輩子,就算她進了棺材都還會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禱告中,他們夫妻共同領受且明白了上帝的心意,神要他們一起面對問題,並且上帝鼓勵延玲珍博士再繼續去攻讀有關婚姻家庭的學習,來成為他們夫妻以及更多人的幫助。
延老師深知要成為幫助者,首先需要能聽出問題的核心,關顧別人是需要學習的,所以她寫作了「人人都能輔導」這本書,幫助所有輔導者知道怎麼聽懂問題的核心,繼而幫助求助者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輔導者自己沒有覺察能力,只是叫求助者不要想太多、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談了半天,對方仍然一頭霧水,或是他可能只是暫時被你激勵起來,回頭碰到問題又被打回原形,落到更沮喪的狀況裡。所以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輔導不是在教別人怎麼作,也不是在教導別人解決一大堆問題的方法,輔導是引導,你可以聽得出求助者的問題核心,然後引導他同步看清問題。
延老師在書中引用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明人有不同心理、生理層次需要被滿足。舉例來說,夫妻吵架,如果是經濟上有問題,你先不要問他們什麼情感、愛,因為說實在,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還是要從基本需求面看問題,當我們從人性的角度切入,才能看出輔導的專業。所以談問題要依序從「生理的需求」開始,他的食衣住行,生理上面是否感覺「安全」,再來是「歸屬感」,有沒有愛的歸屬感,且在這之前,人的自我價值,有沒有自尊。一個人要得到愛,要先有愛自己的能力,就像聖經上說的,我們要「愛人如己」。這是能力的問題,我們這是否活得有尊嚴,是否活得有價值。
人對於問題的詮釋比問題的本身更加重要。有許多問題像冰山一樣,表面只浮現了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都沉在水面之下,特別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大多都源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強大的,我們性格、行為的形成,大多都來自原生家庭的塑造,就像是個一個小嬰兒,不會表達、不會言語,但是對自我的感受、自我形象,在心理學叫「潛意識」,感受到自己好不好、自己能不能被人接受,這些都從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建立。當孩子有需要,例如換尿布,父母就能立即滿足他,他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他就會感到很舒服、很安全。當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接納的,就足夠會感受到愛,他們才會有好的自我形象。
進入兒童期,「玩」對一個孩子很重要。以延老師自身的經歷,她的父親一歲多去世,她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當她進入婚姻,她和先生都是好基督徒,但是關係並不親密,在未學輔導之前,她會覺得是先生的問題,可是學習輔導之後,她察覺是因為他從小沒有被父親擁抱,父親突然去世,也種下她裡面許多的問題與陰影。但幸運的是她從小在眷村環境裡長大,她玩得夠,一直到十二歲都跟眷村小夥伴們玩在一起,那份開心、愉快,彌補了許多童年陰影。
認識親子的難題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很重要,過去的父母為了謀生耗盡精力,而現代父母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但是怎麼陪伴,反而成為新的難題。會找上輔導的,大多數都是孩子正處於青少年的時期,父母管不動,甚至現在已經延伸至大學,孩子沒辦法畢業,父母很傷腦筋,想找輔導幫助這個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可是陪伴和幫助這件事情是需要學習的!
延老師撫養了三個孩子,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她自己也受到很多衝擊:她發現自己原生家庭中父親早逝,母親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生存的重擔,整天的心思都在於如何賺錢養活五個孩子,完全沒有心力和孩子溝通,延老師自身沒有機會和背景獲得育兒經驗,如今她要如何來養育這三個孩子?
但當延老師做了母親,體會自身在原生家庭的情感交流缺乏,也希望不要在三個孩子身上重蹈覆撤,所以開始學習愛的表達方式,於是她開始了自己的學習。過去媽媽可能沒有說過「我愛你」這種情感上的滋養,學過輔導之後,她現在比較能體會與理解父母的不易,但我們作為下一代的人,需要隨著時代作改變,不能只用老一輩的經驗告訴孩子,那馬上就把孩子嚇跑!
延老師說到這本書的核心精神,就是大家學輔導,想要助人者,首先要先學會怎麼幫助自己,想要助人者要先能夠看清自己的問題,看到你家庭裡面每天發生各種大小事。延老師以自己為例,雖然她學輔導,但是也會有自己的失敗,也會有家庭的衝突、產生失落感等等,但是他學了輔導,就能幫助她跳出自己,去思考自己剛才發生什麼事了。
輔導不是你主動去跟人說:「我看你需要輔導、你過來談一下你的問題。」輔導大部份都是被動的,當求助者來找輔導,我們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一個定時、定點的地方,一起來談他的問題。
家人之間很難作輔導,因為我們有情緒,我們的孩子自己從小看到大,有什麼問題怎麼會不知道,可是當你學習輔導,第一個幫助自己先安靜,輔導裡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安靜傾聽,而不是教導!
如果孩子願意來找你,你能夠先傾聽,那問題就能解決大半。你要學習不斷地提醒自己:「傾聽、傾聽」、「不要講大道理」、「不要勸導」,當你能夠用同理心,反問說:「哦~是這樣嗎?」有一點好奇「原來是這樣」、「那這樣很辛苦耶」,我們去同理一下孩子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說出當時發生的狀況,人就是這麼奇妙,當我知道別人了解我,到一個地步就會反問說:「那我該怎麼辦?」當父母急於想啟動自己一生的功夫,想要建議孩子豐富的人生經驗,但是也不要心急,不要一次就使出十八般武藝,你也可以反問「你希望我怎麼做?」或「你覺得我能夠怎麼幫你?」孩子是一個求助者,父母想要幫助他,不同的時期,你要學習作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孩子小的時候,你當保姆照顧他;當孩子長大要離開家,你要成為他的朋友;當他成家了,你要成為他的顧問。
也要提醒作父母的,我們彼此在家庭中是最密切的人,父母是不是有改變,我們所說所行是不是一致,我們是否願意真心接納、傾聽?孩子是可以馬上覺察出來的,所以有時候孩子反駁或指教的話,作父母的也是要聽一下,因為這些可能是最真實的聲音。
想知道家庭關係是否健康、和諧,可以從家人之間的溝通是否敞開來看。有些人講了「真心話」,聽的人就「爆了!」或大家在家裡只談是非對錯,這樣的溝通就只是停留在表面,真正健康的家庭溝通關係,應該是我說了真心話,你不會離開、也不會批評我,雖然你不見得是贊同我的……這樣的關係是比較親密且健康。
學輔導的人我們要學習先從自己開始。我們的生活中一定遇到很多的困難,家庭中也一定會遇到很多的議題,在這些議題當中,我們先不逃避自己,我們勇敢去面對生活中親密關係的人造成我們困擾的問題。簡單來說,我可以先從我自己開始,一件事情發生,我先發現我自己不對了,因為這個問題造成我很大的困擾,而不是用第一反應去痛罵別人,或覺得我好痛苦哦,只想躲藏起來。重要的是我怎麼面對這些問題,我會自我覺察,然後去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輔導自己,再去面對旁邊的人和環境中的問題。
在訪談的最後,我也要由衷地感謝我的終身良伴、我的丈夫─邱維超弟兄,他是我的伯樂,知道我是一匹千里馬,所以不斷地鼓勵支持我,我們相約在主裡一同為上帝的國度建立許多合上帝心意的家庭,直到見主面。上帝賜給我們婚姻與家庭,就是預先知曉我們需要彼此幫助,因此在問題發生時,我們要懂得接納自己,也要學習接納別人,當我們對自己肯定,相信自己是有能力能夠面對問題的,就能解決問題並成為家人的幫助!
(整理:邱曉茹。本文整理自俞國定主持的「俞快讀好書」節目,每週一8:00-09: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