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事工研討會 楊寧亞:建立家庭主流化 為台灣不婚、不生、高離婚率找出路
【記者/作者: 梁敬彥】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這世代台灣的家庭和婚姻正面臨大環境的嚴峻挑戰。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國人的結婚對數創近7年新低,離婚率達千分之2.31,呈現連三年攀升的趨勢,離婚率已是亞洲第二(第一是中國大陸),男女初婚的年紀均突破30歲,新生兒只有19萬3844人,是近10年來的第二低(僅高於2010年的16.6萬),與2000年相較,2017年15歲以上男女的有偶率,男生降低了4.4%,女生則是降低了7.2%,面對台灣「不婚(晚婚)、不生及離婚率高」的現況,教會可以怎麼做,帶出婚姻家庭的轉化?
由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及愛盟家庭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台灣家庭事工策略與實務研討會」九月26-27日在台北真理堂舉行。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副理事長邱維超醫師表示,大會本屆主題為「從扎根到開展」,兩天的研討會,從橫向的關懷、教育及輔導,切入縱向的婚前、婚姻及親子三段主軸,期許藉由主題信息及實務經驗的交流分享,為台灣面臨嚴峻挑戰的婚姻和家庭找「出路」。
社會問題在於家庭不健康
邱醫師說,最近台灣社會接連發生引起輿論關注的兒虐及家暴NEWS,究其問題的根源都是在「家庭」,在教會及社區致力推動「婚姻導友」的邱醫師說,過去大家印象中婚姻關係有「七年之癢」,但現在婚齡前三年的離婚率就比以往攀升,一但夫妻離婚成為「怨偶」,不但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會衍生許多的社會問題,造成社會成本的增加。
邱醫師說,當更多「健康的家庭」被建立時,也會帶動社會健康的轉化,減少像「夫妻關係破裂」、「兒虐」及「青少年人格發展異常」等社會問題的出現,基督徒不僅要照管好自己的家,也要成為鄰舍間的「好撒瑪利亞人」,看到厝邊頭尾有陪伴及關懷的需要時,樂於為著「愛」與「傳福音」的緣故,願意伸出手給與受苦的人必要的協助,而身為「神的家」的教會,也要和機構及神學院組成「鐵三角」,看見婚姻及家庭是神所設立的異象,成為這世代婚姻家庭的祝福出口。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室特助陳志宏牧師及高雄聖光神學院院長陳吉松牧師也應邀在這場研討會進行開幕致詞。陳志宏牧師說,家庭是神造天地時第一個所設立的,健康的家庭也是社會活力與盼望的根基,現今台灣婚姻家庭的問題之所以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就是「家庭」出了問題。
陳吉松院長則表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家庭事工」所涵蓋的範圍,他認為當教會能夠向更多傳遞婚姻家庭的價值,讓更多人發自內心來「愛家及護家」,這樣就可以漸漸帶出這世代婚姻及家庭轉化的可能性。
家庭是有愛且無所不談的地方
愛盟家庭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暨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楊寧亞今天(26日)也在首場主題信息中,以「家庭主流化」進行分享。楊牧師說,「家庭」是上帝創造美好的心意,家庭的起源就是上帝。楊牧師也引用國外學者波茲芙德(ANNA BOTSFOED)對家庭的定義說,家就是「彼此幫助的地方」、「無所不談的所在」、「品格成長的園地」以及「孕育對上帝認識的搖籃」,楊牧師認為,這個對「家」的定義,適用於我們自己的家,以及神的家(教會),落實在實際的行動上,就是身在其中的人,可以得著無條件的接納、饒恕及給與,可以彼此相愛,恢復與他人及神的關係,而神也藉著聖經以弗所書五章31-32節也清楚啟示祂的百姓「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就是神對婚姻及家庭的心意。
楊牧師也引用師大黃迺毓老師對於「家庭主流化」的定義來勉勵大家,家庭主流化就是「把聖經關於婚姻家庭的價值觀放在國家社會裏,讓國家社會活出聖經價值並形成文化」。楊牧師說,家庭主流化不單是「建立基督化家庭」,更是「凡我所行皆是為了家庭的緣故」的行動展現,每個基督徒不單只是在會堂及家中「活出基督的馨香樣式」,更要在校園及職場中行出上帝的道。
職場所行皆為著家庭的緣故
「根據最新的教勢報告,台灣的基督徒(含天主教徒)比例已有7%,以台北市來說,則有13.8%,但教會及基督徒捫心自問,我們對國家(指公共政策的擬訂)影響力有多少?」楊牧師說,曾經有一位阿根廷的牧師到台北真理堂來分享時提出,在阿根廷,願意在職場活出聖經價值並且用行動改變辦公室文化的基督徒,佔全國基督徒的比例不到10%,現在台灣在政治、教育以及媒體的職場,同樣也有為數眾多的基督徒從業人員,他們是否願意將自己對於從聖經中領受的婚姻及家庭的教導,落實在自己在職場上的政策擬訂以及報導內容的撰寫,讓「家庭主流化」不單只是在教會內的倡議,更是落實在公共政策上的「轉化」行動,這是眾教會、福音機構、神學院以及職場信徒要共同來努力的。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牧師則是應邀以「家庭事工,從婚前事工」為題進行專講。從事婚姻家庭事工已經超過40年的葉牧師舉國外的例子說明「重視婚前事工」的重要性。葉牧師說,美國的調查報告顯示「沒有接受婚前輔導的男女,結婚後的離婚率是有參加者的3倍,婚後出現家庭問題的輔導成功率也較低」。葉牧師也提出,教會的「婚前教育與輔導」,不應該只是要求新人聽聽演講,或上一些必修課程就夠了,而是應該從人格特性及兩性差異相處上,實際的操練並改善個人的生命和強化彼此的關係,也就是說,教會的婚前事工,必須從全人造就的層面去幫助未婚男女將聖經中對婚姻及家庭的信仰教導落實在婚前交往到婚後夫妻及家庭關係的建立上「婚前有難題,婚前先協談;婚前多準備,婚後少疲憊」。
葉牧師說,無論是西方或是華人的社會,與沒有信耶穌的夫妻相較,基督徒的離婚率相對是比較偏低的,但基督徒夫妻在親子及婚姻關係的經營上,同樣會面臨「卡關」的難題。葉牧師舉癌症治療為例,癌症在「零至一期」被發現後,積極進行治療,存活率會比中後期才發現高出許多,在教會有「愛的團契」及牧師扮演屬靈遮蓋的基督徒夫妻,在婚姻家庭遇到難關時,可以及時尋求輔導的比率,也比一般夫妻來得低,這應該是離婚率較低的主因,但葉牧師也提醒,基督徒不要害怕婚姻家庭出問題,怕的是出問題時「逃避不面對,讓問題愈演愈烈」,這是他想要鼓勵基督徒夫妻的。
不要因原生家庭而畏懼婚姻
葉牧師說,雖然台灣已經進入晚婚及高離婚率的世代,但結婚仍是多數達到適婚年齡的男女選擇,這從官方統計35歲以上的男女「有偶率」都超過50%可以得到證明,葉牧師也以自身的例子鼓勵適婚男女,不要因為看到原生家庭及社會上婚姻失敗或是破碎的例子,而對進入婚姻卻步。
葉牧師說,自己在9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是「外遇的私生子」,他經常看到自己的生父和生母發生言語和肢體上的衝突,讓他對於進入婚姻產生畏懼,甚至一度有「終身不婚」的念頭,但他在高中的時候信了主,因著信仰的幫助和激勵,他第一個為自己的禱告,就是為自己可以遇見神所預備的配偶,建立合神心意的婚姻及家庭禱告,神垂聽了他的禱告,他不僅沒有成為破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過去的40多年,他還成為在幫助適婚男女建立合神心意家庭的助人者,而這都是神的恩典與帶領。
第二屆台灣家庭事工策略與實務研討會今晚(26日)邀請台北信友堂康來昌牧師以「耕耘」為題進行培靈分享,此場次是對外免費開放收奉獻。明天(27日)仍有一天的議程,開放現場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