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們愛和尊嚴
█方臨天
關顧年老父母確實是一門大學問。從父母尚能自理生活、以至逐漸需要照顧協助的各個階段中,當如何因時制宜、妥善照顧?如何不只是「奉養」,而是「孝敬」?如何在關顧父母的過程中,與配偶兒女關係更密切,並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預備?──本文將從「模式各異關愛如一」、「全人關顧恪盡孝道」、「全家同心迎接挑戰」等角度來與您分享。
活得老,也要活得好
由於醫藥的發達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死亡率減少、平均壽命延長,再加上出生率降低,使得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對提高,紛紛成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國家(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台灣目前高齡人口約10%,美國則已接近15%。
老年人面臨著許多失落。進入晚年其實就是進入一連串的失落過程──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失去地位、失去健康、失去老伴、失去老友、失去活力,甚至失去生存的意義。而大眾對老人的 乏了解、甚至醜化老人形象,更加深了老人的困境。
健康快樂心滿意足的老人固然是有,但心有不甘且無奈,甚至陷入絕望中的老人也為數不少。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歐美及除日本之外的東南亞國家,老人已取代15至25歲的青、少年,成為自殺率最高的年齡層。
老人尋短不見得是因為獨居。根據研究,在東南亞國家,與家人同住而自殺的老人遠超過獨居者。換句話說,老人即使與家人同住,但若與兒女親人關係不良,或受冷待、侮辱,反而更易陷入痛苦沮喪的深淵中。
老人絕不只是要「活得老」,還必須「活得好」──心靈滿足,親情支持,享受愛和尊嚴。
要奉養,也要孝敬
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強調,聖經中一再教訓我們要孝敬父母,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上帝的命令:「當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作家陳惠琬在「樽山夢魘」一文中寫道:「許多人為捕捉兒女成長的生命軌跡,不遺餘力,深恐錯失半點的笑言童語。但對自己的父母是從何時開始老,卻如迷霧般捉摸不清。往往,在我們為生活忙得急躁癲狂時,不經意間,原本堅挺壯實的父母便不知何時,一個個悠悠沒入霧中⋯⋯再出現時已經是雞皮鶴髮、老態龍鍾、讓人怵目驚心。」
以下的禱詞曾幫助不少中年兒女在照顧年老父母的漫長過程中,力上加力、堅持到底:「上帝啊,求你賜給我同理心,讓我對父母因年華老去而生的無奈與恐慌,能感同身受;賜我敏銳的心,能體察父母對愛與尊嚴的渴望,並且不吝給予;賜我超越的心,能將一切繁瑣與重覆化為對品格的操練與對兒女的身教。阿們!」
關顧老人,愛心、耐心和尊重 一不可。
◆模式各異關愛如一
談到對年老父母的關顧,「住」是相當核心的問題。對身處「三明治階段」(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中年人,年老父母的「住」已非「要不要面對」,而是「該如何面對」的問題。
審慎評估睿智抉擇
多份老人問題研究報告均建議,中年兒女在安排年老父母「住」的問題時,有幾項要素必需考慮:
♦父母的主觀意願:有人特別看重獨立自主,有人則特別看重天倫之樂。
♦父母的健康狀況:是可以完全自理生活?或是需要部份協助?或者,已需要全面醫療護理照顧?
♦兄弟姐妹的配合:你是獨子、獨女,或是有好幾個兄弟姊妹?你們彼此之間對照顧父母事宜,能否互相協調、彼此支援?
♦配偶是否願意同心付上代價:尤其是兒子上班、媳婦在家的家庭,照顧老人的擔子大部份落在太太肩上,這與女兒在家、女婿上班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你的事業、家庭、居住狀況:是否能給父母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父母的居留身分:父母是否已有公民身份?是否已有資格接受政府醫療照顧?這是很現實、也是許多人考慮是否將老年父母接來北美的關鍵因素。
專家提醒,中年和老年都是變化急遽的人生階段,以上種種考慮因素,隨著兒女和父母雙方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其優先順序也在不斷變 。兒女要冷靜周詳地評估情勢,並慎重敏銳地體察父母明說或未明說的意願,做出睿智的抉擇。
出於孝心盡力而為
移民美國近廿年,住在紐約的王明明,早在九一年就幫台灣的父母親申請到綠卡。但當時她那從事慈善事業的父親自覺身心健旺又工作興旺,不願到美國當「又聾、又啞、又盲、又瘸」(不會聽、說、看英文又不會開車)的「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竟不顧王明明的哀懇苦勸,放棄了綠卡。
如今兩老皆年逾八十,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小病不斷、大病漸頻。一有緊急狀況,身為獨女的王明明就萬里奔赴,在台灣一住一兩個月,雖說兒女已長大,但與先生一同經營的公司業務只好擱下了。
即使如此,王明明仍覺得未能朝夕陪伴暮年父母是一大憾事,一兩天就打一次越洋電話與老母談心、為老父打氣。問她往後有何打算?「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王明明那無奈中蘊含著濃濃孝心的口氣,道出了許多身在北美心繫太平洋彼岸的中年兒女的無奈與心聲。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住在南加州、今年五十一歲的張家正有六個散居美加各地的兄弟姊妹。他父親早已過世,母親則年逾九十。因母親已不宜旅行搬遷,曾有近三年之久,七人議定,一人一個月,輪流住進大家合力為媽媽租賃的Condo看顧她。後來,七人都精疲力竭、母親也因各人的不同「看顧風格」而煩躁不堪。
七人遂又開會,結論是母親與一人固定同住較為實際可行。張家正自願承擔重任。眾人合資在他家加蓋了一間套房,同時申請到聯邦及加州州政府補助的老人家務助理和醫護助理。
問他接老母同住五年來的感受,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張家正笑著說:「掌握正確模式、善用社會資源,老母安寧、大家省力,兄弟姊妹反而更親密了。至於我和我家,則得到了一位日夜為我們代禱祝福的守望者,這可是無價之寶呢!」
◆全人關顧恪盡孝道
孔子的學生曾請他教導有關「孝」的課題。子曰:「色難。」是啊!對年邁父母「和顏悅色」,而且是經年累月地和顏悅色,委實不是輕鬆容易的事。
老人也需要生活目標
臺灣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簡春安博士,在今年八月初的南加州家庭渡假營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父親四十幾歲就中風,五十歲又罹患嚴重心臟病,七十九歲病逝之前,長年與簡春安同住。這樣一位有如風中殘燭的老人,卻也有他的特殊嗜好。
簡春安說,他們五兄弟姊妹每個月會湊兩萬元台幣給爸爸零用,但他常常很快就用完,又伸手再要。他起先百思不解,後來才赫然發現父親買了一大疊又一大疊的彩券。兒女們遂商議著管制零用錢,告訴爸爸想吃想用儘管說,他們一定供應。
不料爸爸一連數月情緒低沉、自我封閉,說話總是氣沖沖,也不太肯吃東西。簡春安好言勸他進食,他怒答:「又不是豬,有吃就好?!」
兒女們最後決定投降,恢復零用錢供應,不再禁止他買彩券,他這才又「活」了過來。簡春安回憶,有一回老父大出血,送台中榮總急救,他還抓著簡春安的手有氣無力地殷殷叮囑:「我的枕頭底下有彩券,不要忘了去對獎!」
「又不是豬,有吃就好?!」語雖俚俗,卻道出了許許多多長輩的心聲。濫用彩券做發財夢固不足取,但豈非正表示老人家也需要生活的目標和動力?老人雖從社會、家庭的舞臺中央退位,但是並非就此無欲無求無血無淚,只要他們還有選擇的機會、選擇的能力,無論是居所、飲食、穿著,都要給他們選擇的權利,盡我們所能去配合,萬萬不可一廂情願、一意孤行。
花時間,用苦心
本身年逾六十,已與九旬老母同住十年的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葉吳慶宜博士表示,雖然有人形容照顧老人像照顧孩子一樣,但無論老人或孩子,都需要照顧者的愛心與耐心。而對年老父母,還要加上一份敬重,因為他們雖然在體力或智力上逐漸退化,但事實上又是成人,在情緒方面仍是非常需要尊嚴的。
住在新澤西州的麥小瑩走訪了華人社區中十一位長輩,談談他們對兒女的期待,結果發現,他們臨老仍很少想到自己,反而始終以兒女的福祉為念,顯示了長者們的風度與尊嚴。
本刊主編蘇文安一家有八個兄弟姊妹,他們對如何使已八十八、八十七高齡的父母親自覺對家族後代有用處、有貢獻,煞費苦心。
每個月月底,八家各寫一頁「本月感恩事項」及「下月代禱事項」,寄到父母處,加上他們的那份,由父親匯編成「蘇家禱告信」,再寄發給八家兒女,而兩老也真的逐日輪流為兒女禱告。
兩年一次,舉行家族團聚 ,四代同堂,增進老中青幼成員彼此的認識,請兩位長輩分享價值觀和對兒孫的期盼。而請老父像八個孩子年幼時那樣帶眾人晨操,並聆聽老母彈奏子女兒時每日必彈的「起床曲」,更是絕不可少的重要節目。
他們也勉力滿足老父老母的心理需求。二OO二年三月,五個兒子在百忙中將公務和假期湊在一起,陪伴移民美國已十四年的兩老由洛杉磯回到故鄉台南,廣晤親朋故舊、飽享鄉土美食、暢遊成長之地、掃墓追思先人⋯⋯,使老父老母成天掛在嘴上的「告別之旅」心願,得以圓滿達成。
◆家人同心迎接挑戰
誠如葉吳慶宜博士所言:「沒有人是全能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滿足父母所有的需要,使他們永遠開心。」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尋求別人的協助,包括親人、朋友、教會、政府,以及雇來的幫手等等。而配偶的並肩協力與家庭成員的瞭解體諒,更是能否妥善照顧年長父母的關鍵。
配偶支持不可或
今年五十八歲,住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的趙民誠,自母親於九九年中風之後,就接父母同住,並請了居家看護來幫忙。
「我們結婚三十年,是一同經歷許多大風大浪的老夥伴了。我和怡真都把照顧父母當作是我們家庭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民誠說。
怡真補充說:「當然,這種挑戰不是光靠意志力就可以克服的。我們當初決定如此做之前,曾一起迫切禱告,並且尋求專家的建議。」
民誠見證說,這幾年下來,夫妻反而更同心、更有默契了。他們的祕訣是:
♥隨時密切溝通。共同決定家庭生活的優先順序,並安排時間單獨相處。也維持正常的教會和社交生活。
♥善用社會資源。因民誠的父母已有公民身份,因此醫療、交通、復健、及家務協助等服務,不是由政府全額補助、就是價格低廉。經濟壓力降低,夫妻之間就不必常為家庭預算頭痛或爭吵。
♥善用外界資源。參加老人照護的支持團體,並可上相關網站搜尋資訊,獲得經驗分享及專業協助。如此可事半功倍,夫妻自然有餘裕培養感情。
第三代理解參與至關緊要
住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家有兩名稚齡兒女的韋麗婷,接老人失智症日益嚴重的七十六歲母親來家中同住已三年。
韋麗婷觀察到,她現年六歲的兒子和四歲的女兒對外婆的變化頗感不安和困惑。外婆的多疑、易怒、吃東西挑三揀四,都與麗婷平日對他們的教導南轅北轍。
麗婷花了很多工夫來向他們解釋:「外婆記不得東西放在那裏,所以很著急。」「外婆想不起想要說的話、聽不見別人對她說的話,所以很不耐煩。」「外婆的舌頭用太久了,味覺不敏銳,所以不知道該吃什麼才好。」若老母實在鬧得太厲害,麗婷只好說:「不是外婆想要這樣,是她的病害她變成這樣的!」
麗婷很驚訝地發現,純真善良的孩子們幾乎都會接受她的解釋,甚至主動要求一起為外婆禱告,而且對外婆更有耐心了。
其實,無論你的兒女是幼兒、小學生或中學生、大學生,讓他們在你照顧年老父母的事上有理解和參與,都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撫幼安老是人類社會中一種高尚的行為,若能使其成為兒女生命中的正面經驗,會使他們更加成熟。
群策群力未雨綢繆的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表示,對年老父母的照顧,在已步入中年的美國「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中已成為極普遍的課題。而對華人移民而言,則因身份、語言、文化適應及太平洋的阻隔,問題更為複雜而難解。葉會長呼籲,華人社區的中年一族應群策群力,為上一代找出路,也為自己的未來鋪路。他說,真愛家庭協會願積極參與此一重大的「關顧工程」。
最後,葉會長強調,在照顧年老父母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老年人身心靈的變化與需要,正可幫助我們在中年階段,就在婚姻、經濟、社交、健康上努力經營,積極為將來如何過個擁有老伴、老本、老友、老健的晚年生活而預備。
與此同時,我們無形中也在對兒女進行著極重要的身教。別忘了,你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在向他們示範:當你年老時,應當如何對待你。
作者方臨天為資深文字工作者,對婚姻家庭課題有多方參與及研究。
長輩要活得老又活得好,親情的滋潤是一大關鍵。
好書推薦:【真情真愛顧長輩】台灣讀者若欲購買請洽天恩出版社 https://goo.gl/9FHBEH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7期
更多真愛雜誌精彩內容→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emagazin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