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真愛
  • 真愛服務
  • 真愛頻道
  • 真愛學院
  • 媒體報導
    • 回上一頁
    • 真愛雜誌
      • 回上一頁
      • 婚姻篇
        • 回上一頁
        • 走出婚前同居的陰影
        • 要多頻繁才正常?
        • 先生迷上色情網站怎麼辦?
        • 年逾半百覓激情
        • 探索夫妻性親密的奧秘
        • 夫妻吵架藝術十三訣
        • 情牽四十二載
        • 你開口,我就會和你說話
        • 老夫老妻老火湯
        •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
        • 【化解衝突=資源處理?!】實作篇
        • 化解衝突=資源處理?!
        • 生命夥伴
        • 夫妻雙贏「愛之語」
        • 我妻我友
        • 活力婚姻保健有道3-3
        • 活力婚姻保健有道3-2
        • 活力婚姻保健有道3-1
        • 同心理財 婚姻蒙福
        • 男女大不同,又一說── 當Waffles遇見Spaghetti
      • 親子篇
        • 回上一頁
        • 團圓永不嫌多
        • 惟願孩子愚且魯?
        • 還原聖誕
        • 給他們愛和尊嚴
        • 才藝與親子關係孰重?
        • 助兒女發揮天賦才
        • 開一扇生命的窗
        • 如貓的青春歲月
        • 成龍成鳳了,然後呢?
        • 為孩子投資生命價值
        • 母親和孩子的深深牽繫
        • 改變女人一生的愛
      • 職場篇
        • 回上一頁
        • 為誰辛苦為誰忙
        • 愛家職場人,妳就是!
        • 什麼不能少?
        • 幸福,買得到嗎?
        • 最奇妙的一天
        • 經濟風暴交響曲
        • 【風口浪尖上的父親 -風暴:事業頓挫】
        • 爸爸上班去?!
        • 當我尋職就業時,爸媽做對了什麼?
        • 愛我所做,做我所愛
        • 當兒女覓職/離職時
      • 單身篇
        • 回上一頁
        • 魅力百分百
        • 為何不婚?為何成婚?
        • 我是不昏,不是不婚
        • 少男少女想 約會?
        • 不一樣的天空
        • 黑,卻是秀美
      • 特殊家庭篇
        • 回上一頁
        • 點燃幸福
      • 個人成長篇
        • 回上一頁
        • 我廚我心(下)
        • 我廚我心(上)
        • 整頓內在市中心
        • 控制中心除髒亂
        • 整頓市中心
        • 內在囤積大清理
        • 向囤積宣戰(下)
        • 向囤積宣戰(上)
        • 7-Up
        • 美麗的聖誕樹
        • 起步
        • 飛越藍色聖誕
        • 歡樂學習度節慶
        • 留意老年失智的警兆
        • 道歉的藝術
        • 照顧人的有福了
        • 最壞情況求生術
        • 簡單就是美
        • 長保身心靈康健?你可以!
        • 先定錨,再成長
        • 與獨處共舞六部曲
        • 餐桌
    • 活動花絮
      • 回上一頁
      • 贏得真愛系列 活動花絮
      • 從九型人格到自我成長 活動花絮
      • 真愛在藝起單身聯誼
      • 教會巡迴-單身聯誼活動
      • 【發現真我 尋見真愛】 活動花絮
    • 新聞報導
      • 回上一頁
      • 幸福來敲門 家庭問題Q&A-40歲了,還要結婚嗎?
      • 幸福來敲門 家庭問題Q&A-談外遇
      • 幸福來敲門 家庭問題Q&A-維持婚姻之道
      • 幸福來敲門 家庭問題Q&A-天作之合
      • 「愛情執照」和行車駕照一樣重要
      • 營會版變電視版》華人首度搬上螢幕的「夫妻營」實境節目 6/16 GOOD TV首播
      • 天父是最偉大的父親,也是最看重家庭的
      • 「牧師一定要來!」 第二屆家庭事工研討會用活潑的見證翻轉你對家庭事工的恐懼
      • 釣魚需要執照、婚姻需要「愛情執照」
      • 家庭專欄:跨越距離相愛相守(下)
      • 家庭專欄:跨越距離相愛相守(上)
      • 遠距家庭研習會 以十約守護
      • GOOD TV用愛管閒事 讓家家有盼望
      • 緬懷「真性情」女子-余竹君女士
      • 婚前教育與輔導 預防勝於治療
      • 夫妻營實境節目 6.16起為婚姻注入愛的盼望
      • 將心歸家 建立家庭即建立教會
      • 婚姻家庭、全民「防疫」
      • 以家庭主流化建造教會 帶動其他領域轉化
      • 家庭關懷專線啟動 力邀夥伴教會
      • 國際真愛家庭學院「家庭事工證書科」開學
      • 真理使婚姻得自由
      • 敬虔愛人的母親 教會我施比受更為有福
      • 家庭事工面臨嚴峻挑戰 楊寧亞:將開研討會面對家庭主流化
      • 【專題:單身找幸福】懼婚?恐婚?男女原因大不同
      • 《親子之間》的啟示
      • 邱維超:遠距家庭夫妻溝通四不一沒有
      • GOODTV夥伴教會 家庭關懷培訓
      • 陳建信:以生命影響生命 轉化社會價值觀
      • 從藝人謝金燕原生家庭的傷 看家人關係修復與醫治的時代需要
      • 將心歸家 為家而戰 楊寧亞:建造教會必須做到把家庭恢復起來
      • 婚姻是靈修學的道場
      • 六要、五不、四守則 夫妻也可以是情人
      • 莫讓酒精毀壞家庭
      • 認識沉默殺手-胰臟癌
      • 危機就在Window裡
      • 面對治療 家人意見分歧
      • 有意義的衝突
      • 解開私房錢的迷思
      • 婚前輔導的重要性:結婚不是頭發昏
      • 認識婚姻的本質
      • 一段令人不安的戀情
      • 我可以準備結婚了嗎?
      • 擔心兒子涉入聲色場所
      • 我要一輩子還債嗎?
      • 無意間聽到婆婆批評我…
      • 我攔阻先生的事業發展嗎?
      • 在婚姻中找不到自己?
      • 發現丈夫偷看色情片
      • 看見女兒跟同性親吻 怎麼辦?
      • 管教小孩 打? 不打?
      • 夫妻親密性生活的秘訣
      • 我的小孩是自閉兒?
      • 醫「生」不醫「死」 從醫生的觀點看安樂死
      • 關懷憂鬱患者的四要五不要
      • 預防癌症上身,你要做些什麼?
      • GOODTV推夫妻營實境節目 6.16起《幸福學堂》活力婚姻有秘訣
      • 國際真愛家庭學院 張宰金談基督徒輔導
      • 珍惜真情真愛 邱維超:夫妻是一輩子的情人
      • 北部首創起步家庭支持方案受好評
      • 真愛家庭10週年 培訓健康家庭導友導師
      • 守護遠距家庭 延玲珍:要緊緊抓住神
      • 落實婚前輔導 做好婚姻生活的準備-第二屆婚前導友授證典禮
      • 耶穌基督是我家之主》 落實與實踐家庭祭壇 真正實踐基督化家庭
      • 家庭事工策略與實務研討會》夫妻陪伴夫妻 讓教會家庭更健康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聖經中的家庭也不例外 康來昌牧師從「耕耘」談家庭經營
      • 《第二屆家庭事工研討會》 「凡破壞婚姻家庭的都一概不做」 父親以「僕人式的領導」做家裡的頭
      • 《家庭事工策略與實務研討會》把家庭主流化信念形塑成教會文化 家庭成宣教的出口
      • 家庭事工研討會 楊寧亞:建立家庭主流化 為台灣不婚、不生、高離婚率找出路
      • 婚姻導友陪伴裝備 夫妻給力生命祝福生命
      • 贏得這世代屬靈戰爭,需讓家庭事工扎根教會
      • 婚姻中的心血管循環 溝通無障礙
      • 華人界首創婚姻導友制度 幫助教會並成宣教出口
      • 聚焦家庭婚姻 美加亞洲三地牧者齊聚研討
      • 陪伴化解夫妻難題 修復婚姻的美好
      • 婚姻是操練靈修最佳的場所
      • 搶救弱勢家庭的靈魂
      • 粗估華人教會有高達95%嚴重缺乏家庭事工?
      • 真愛家庭婚姻導友
      • 真愛家庭婚前導友 陪伴引導建立健康家庭
  • 奉獻捐款
  • FB粉絲團即時資訊
  • Copyright © 2017 MIRACLE

醫「生」不醫「死」 從醫生的觀點看安樂死

  • 首頁
  • 媒體報導
  • 新聞報導

媒體報導

  • 新聞報導
     ■邱維超(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副理事長、長庚腫瘤專科醫師)
       最近有教會的姊妹問一個令人心痛的難題:她的丈夫中風成為植物人已經三年,她照顧得精疲力盡。近日聽到有人去國外進行安樂死,請問安樂死合乎人性嗎?基督徒可以參與嗎?

       筆者曾經在醫學中心的癌症病房服務長達10年,看盡各類悲歡離合的場景,也曾經歷陪伴家中長輩長期臥床的年日,因此稍能體會長期照顧家人的壓力與辛苦。

何謂安樂死?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不堪胰臟癌末期之苦,日前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的新聞事件,又再一次挑起台灣社會各界不同的聲音,討論安樂死是否應該立法,給人民自決死亡日期及方式的權利。由於事涉生命尊嚴、倫理、宗教、社會文化與民眾觀感,以及是否會引發民眾傚尤跟風等考量,立法者不得不慎重考量。

英文的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源自於希臘語「好的死亡」。在操作層面上,可分為:

1.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
2.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停止療程;
3.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病人主動要求,並親自執行結束生命。

        在瑞士合法的是「輔助╱陪伴性自殺」(Assisted╱Accompanied Suicide),意指只能由當事人自己動手,醫師僅負責提供藥物及面談諮商,但不能動手幫忙。整個過程由當事人先自行服用止吐劑,半小時後再喝下麻醉劑,約幾分鐘之後就會陷入昏迷,緊接著呼吸系統出現癱瘓無法呼吸,並在10分鐘至1小時內死亡。

       筆者至今未曾聽過有人從死亡關口前回來,分享死後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所以,安樂死是否可進入天堂還是會落到地獄,筆者也不敢妄加斷言。但筆者仍試著以踏入醫界已近40年的醫者,信主也已50年的基督徒,加上癌末、慢性病患者家屬的身份,提供各界思考這個嚴肅議題的觀點。

生命主權在於神
       醫生的天職是醫「生」,而不是醫「死」,更不是幫助人去死。所以若是執行安樂死,醫生不免會背上「加工自殺」的惡名。

       去年美國內科醫學會,就發出內科醫師拒絕提供藥物,讓病人進行安樂死的嚴正申明:「用藥的目的並非在控制死亡的方式和時間,我們會持續傾聽所有的聲音,但反對安樂死合法化。」所以筆者站在醫者的立場,認為「安樂死」或是「輔助╱陪伴自殺」都是自殺行為的一種。

        傅先生就是選擇這種「輔助╱陪伴性自殺」,自行決定肉體死亡的日期,所以嚴格來說,這也是一種自殺的方式,只不過要多花一大筆錢,找人諮商背書成為合格(綠燈)的自決死亡候選人。

        曾經執行20餘次安樂死的荷蘭「死亡醫生」Keizer,自己坦白說:「安樂死不可逆,每次執行時都會感到畏懼。」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主權在於神,人不能隨己意結束自己的生命。

       聖經明言:「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三章2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章27節)雖然每個人死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不可自行決定自己生命的方式和日期。自殺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對造物主的不尊重。

       根據荷蘭的調查顯示,自從立法開放安樂死之後,出現了鼓勵對生命自行作主(代替神)的現象,2017年明顯攀升到近7000人,對於社會及人心的影響,需長期追蹤與觀察。

       為著以上的原因,筆者建議不宜貿然推動立法。

法律對病患的保障
       最後,筆者以癌末及重病慢性病患者家屬的立場,來提出對安樂死的看法。疼痛對於病患來說相當痛苦與折磨,我們需要同理病患的處境,期待有更有效、安全的止痛藥物及方法,可以提供給病患維持生活品質。

       幾年前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即是針對減輕或免除癌症末期病人之生理及心理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以增進其生活品質達到善終的目的。

       而即將於2019年初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進一步從「因病無法由口進食,拒絕插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到「不願受護理綑綁」等,皆可透過預立醫療,尋求法令保障。

四要五不的關懷原則
       對於罹患重病的人,無論是生理的劇痛(如約伯)或是心理的疼痛(如以利亞),我們需要多一點了解及同理他們的困境。

       聖經描述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極其痛苦…咒詛自己的生日…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參約伯記二至三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掙扎與痛苦,連約伯的妻子和朋友都無法真正設身處地去體會。

        以利亞則是在服事最高峰時,遇見壓力困苦而向神求死,這和一個人是否屬靈與否無關,只是我們或許可以推測,恐怕連以利亞和約伯都曾受憂鬱症所苦。全球每年有百萬以上的人自殺身亡,其中有約半數的人罹患憂鬱症,我們不可輕忽。

        因此,要如何幫助這些身心受苦的患者及家屬,是我們要積極去關注與學習的。筆者曾經提出「以利亞四要五不」的關輔陪伴原則。當以利亞垂頭喪氣、失去生存意志而求死時,我們要學習神親自教導與示範的四要與五不(參列王紀上十九章)來應對:要傾聽、要陪伴、要支持、要耐心;不批評、不指責、不燥進、不敷衍、不放棄。

        前年筆者參加美國馬鞍峰教會的培訓課程時,發現該教會的新希望支持性小組(New Hope Support Group),在其創辦牧師華理克經歷喪子傷痛之後,進一步開拓了涵蓋更廣的關輔陪伴團體,有癌症、失智、憂鬱症、喪偶及離婚、哀傷等等數十個項目,幫助患難中的弟兄姊妹走出生命中的困境,值得華人教會效法與落實。

延伸閱讀:關懷憂鬱患者的四要五不要 https://www.familykeepers.org.tw/edcontent_d.php?lang=tw&tb=9&id=1503
取自基督教論壇報2018-06-27
回上層

聯絡資訊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電話:(02) 8732-8019
傳真:(02) 8732-8979
10674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288號
上班時間:
週一至週五 9:30-12:00,12:30-17:30

捐款資訊

奉獻帳號:永豐銀行和平分行
162-001-0019171-3
線上捐款

社群連結

      

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Design by WebTech 網頁設計